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133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噪声》(上)
关于本书
本书指出:哪里有判断,哪里就会有噪声;人们之所以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在很多时候是因为忽略了“噪声”的影响。这本书正是希望带我们在了解噪声的基础上,减少决策判断中的噪声,“做聪明的决策者”。
核心内容
前言
这是一本非常烧脑的书。为什么说它很“烧脑”呢?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确实难度系数很高,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感觉自己的大脑像是经历了一番“烈火淬金”的过程,变得更加锐利了。
在正式解读之前,我要先声明,这本书的信息量非常大,包含噪声的含义、各类预测和判断中的噪声产生原理,噪声的类型、测量,以及在多类场景中减少噪声的方式,等等。今天的解读,我会从书中提取我认为最关键、也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实践贴合最紧密的内容,分享给你。
噪声和偏差共同导致决策失误
想象你正在跟朋友们一起参加一场“丛林迷宫比赛”。参赛选手被分成三支小队,前往丛林迷宫探险,每支小队有五人,你在第三队。在比赛期间,大家要尽可能快地赶往迷宫中央;8小时过后,看哪个队抵达中央的人最多,哪个队就获胜;如果人数相等,就根据抵达时间定胜负。
比赛开始。一队和二队都选择了集体行动,你们队则选择了分头行动,并约定,谁先抵达中央,就发个定位,其他人再根据定位摸过去。
你从一开始就很不顺利,转来转去也没进展。大概到6小时左右的时候,有个朋友发定位了,你和其他人赶紧往定位的地方跑。但是,迷宫里岔路太多,大家谁也没能及时赶到。
8小时过后,最终结果公布了。一队全部抵达中央;二队全部走偏,最终是一起停在了西南角;你们队有一人抵达中央,其余四人分散在迷宫的各个位置。因此结果是,一队获胜。
现在我就借这场比赛,来为你讲解《噪声》这本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
一类叫偏差,这是一种系统性的误差,是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偏;就像二队的人一样,最终都走向了同一个偏角。
另一类叫作噪声,它指的是判断中的那些无规律的变异;就像三队成员那样,大家各自做出的判断不一致,往哪去的都有。
在现实中,如果针对一位眼睛不舒服的病人,科室里所有医生都诊断说,他只是最近熬夜太多,最后却发现是得了眼部肿瘤;这就是判断发生了偏差。但如果张医生说他有肿瘤,李医生说他熬夜太多,王医生说是吃某种药的副作用,这就是判断中产生了噪声。
对于这个说法,我们还是先回到丛林迷宫,看一个简化的例子。假如,你们队的队员都怕黑,那么在丛林迷宫里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往有光的地方走,你也是这样;不过,你那天碰巧还有点肚子饿,所以看到一条路上有苹果树,就毫不犹豫地拐进去了。那么,你最后做出了偏离正确路线的判断,既有“怕黑”这个系统性偏差的影响,也有“苹果树”这个噪声的影响。
从这个例子,我们其实就能看出书中所说的,“偏差”和“噪声”之间的根本区别。
首先,偏差不是毫无规律的错误,而是“可预测的非理性”,是大脑中的思维定式。你看,不管是哪一天举办丛林迷宫比赛,你们队的队员都是怕黑的,并且你们其实在赛前就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卡尼曼对于偏差有一个关键的洞见,那就是:偏差是可以预见的;消除偏差的根本办法,就是了解偏差。
在现实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思维偏差,比如人们容易因为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目标,容易因为第一印象而形成对某个人先入为主的偏见,容易有选择地吸取外部信息、只记住那些自己认同的观点,等等。
但是,再来看噪声,你会发现它是不规律的、无法预见的。你看,在丛林迷宫这个场景里,你只有在比赛当天,进入那个迷宫,才会发觉自己突然有点肚子饿,从而走向那棵苹果树;而另一名队员则可能因为早上跟女朋友吵了一架,心烦意乱,干扰了他在岔路口的判断。这些情况都是不规律的,也是你们提前不能预见的。
那么,如果偏差是规律的、可预见的;噪声是不规律的、不可预见的。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噪声听之任之、随它存在呢?本书提醒我们,并非如此。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噪声而导致的判断失误,可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书中也列举了很多真实的例子:
比如,两起相似的挪用公款案,一个人只被判了 117 天监禁,另一个人却被判了 20 年;面对同样的银行抢劫犯,一位法官给判了5年,另一位法官却判了18年,等等。这些判断对于法官来说,可能只是一念之差,但却会使当事人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司法领域以外,在很多生活场景中,也能看到噪声带来的影响。比如,不同面试官对相同应聘者的评估常常大相径庭;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是否患有皮肤癌、心脏病、肺结核、抑郁症等疾病,会做出不同的判断;甚至在一些并不应该存在噪声的领域,例如在对X光 告的解读,或者对指纹的辨析中,也存在着大量噪声。
这两个公式你没记住也没关系,只要记得,它们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了我们,如果想要提升判断的准确性,你有两个可选择的思路,一是减少偏差,二是降低噪声;并且,它们对于准确性具有同等的影响效果。
噪声可以拆解成三种成分
我们来进入一个新的场景。这个场景搭建的基础是书中介绍的一项针对美国联邦法官的真实调查研究。研究人员们设计了16起虚构案件,面向208名美国当时在任的法官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他们向这些法官呈现了这16起案件的详细文件,并要求法官们做出判决。
首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是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那么法官们的量刑中应该不存在任何噪声。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同一个案件,所有法官的量刑都应该是一样的。
可惜,现实并非完美的世界。实证结果表明,法官们对同一案件的量刑差异巨大,这意味着每一起案件的判决中都存在噪声。经过计算,调查中整体的系统噪声是3.4年。也就是说,平均来看,法官们针对同一桩案件的判决差异是三年半左右。这个结果可以说是非常令人不安了,因为这如果放到真实世界中,就意味着某个人可能会因为落到不同的法官手里而导致多坐或者少坐好几年的牢。
好,下面,我们就把这个系统的整体噪声分解一下,看看它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我先预告一下,一共有三种成分。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种成分,叫“水平噪声”。它主要指的是,不同的法官一贯严厉程度不一样,有的人不管判什么案子都比一般法官更严厉;有的可能不管判什么案子都比一般法官更仁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这背后其实是源于法官们不同的背景、生活阅历、政治倾向、偏见,等等。
第二种成分,叫“模式噪声”。它指的是这么一种情况:比如,一位法官平时很严格,但对那些从事艺术行业的罪犯,就会更宽容;还有的法官可能总体上倾向于从轻处罚,但对于惯犯更严格;还有的法官的宽严程度跟行业平均水平差不多,但他对待从犯会手松一些,对那些加害了老年人的罪犯会更严厉,等等。
你看,这就在咱们刚才说的水平噪声的基础上又复杂了一步。水平噪声说的是这个法官一贯严厉程度跟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的差异;而模式噪声说的是他某一次的做法跟他自己一贯风格之间的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差异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它们的背后是法官的一些个人量刑哲学,甚至是他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联想。比如,被告让他想起一个特别可恨的罪犯,或是被害人让他想起了他的父母,等等。无论原因是什么,我们都可以推测,如果重审同样的案件,他们还会做出相同的反应。因此可以说,这些反应其实已经在法官体内形成了一种“行为模式”,一旦被触碰,就会开启。所以,我们把这样产生的噪声叫作“模式噪声”。
第三种成分,叫“情境噪声”。在现实中,我们普通人其实很容易因为具体情境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比如,你平时见到乞丐都会给一块钱,但今天因为股票涨了、心情好,就一下子给了五块;再比如,你是一位人力主管,早上出门前跟家里人大吵了一架,结果一整天心情都不好,把来面试的人全挂了。像这样因为具体情境而导致的决策判断的差异,就叫做“情境噪声”。
不光是普通人的判断中会有“情境噪声”,很多专业人士也有。
实证研究发现,当身处不同情境的时候,专业人士很可能会对同一事实做出不同的判断。比如,指纹鉴定专家在相隔几个星期、检查同一枚指纹时,常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经验丰富的软件顾问也会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任务的完成时间做出明显不同的估计。在这些实证案例中,判断的主体和客体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最终的判断结果却因为情境的不同而产生了变异,这些都属于“情境噪声”。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关注、推荐是最大的鼓励。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噪声》哈希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