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大发现

痴呆是21世纪人类的一大健康挑战,2015年患者数已达4700万,2050年预计有1.32亿人将饱受其害[1],其中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2]。认知能力的减退、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社会功能的丧失,不仅为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让社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全球老龄化大背景下,对痴呆的研究和干预可谓刻不容缓。

作为病因、机制和疗法都未完全明确的疾病,寻找可控的危险因素对痴呆的预防和管理尤为重要。除了心血管疾病和不良生活方式外,环境相关因素和痴呆的发生也可能存在关联[3, 4]。目前已有研究分析了噪声暴露和认知功能受损、痴呆的关系,但研究质量参差不齐,且结论莫衷一是[5]。环境噪音中最常见的组成部分——交通噪音和痴呆发病的关联亦不明晰。

图源:Pixabay

近日,由南丹麦大学M?rsk McKinney M?ller研究院的Manuella Lech Cantuaria教授在《英国医学杂志》期刊发表了一项全国性前瞻性队列研究的重要成果[6]。该研究对近200万名参与者进行了平均8.5年的随访,结果提示:更高分贝的道路和铁路交通噪声和痴呆(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升高存在显著关联。

升高的道路噪音和全因痴呆发病率增加9%-21%相关,升高的铁路噪音则和全因痴呆发病率增加9%-19%相关。就2017年而言,丹麦11.36%(963/8475)的痴呆患者可归因于道路噪声,2.98%(253/8475)的痴呆患者可归因于铁路噪声。

图源:文章题图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丹麦多个全国性登记数据库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了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1938994名年龄60岁及以上居住在丹麦的参与者的信息,并获取了参与者1994-2017年间的住宅资料,以确保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有至少10年的住宅相关数据以供分析。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已被证实准确有效的算法[7],利用住宅数据、道路铁路交通资料、噪音遮挡装置等地理信息,对住宅周围暴露于道路或铁路交通的最高(Ldenmax)和最低(Ldenmin)强度的外墙噪声进行估计。主要结局定义为全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相关痴呆等痴呆亚型的确诊。

结局事件的确认基于随访期间全国健康登记系统中原发/继发性痴呆的诊断记录,和随访期间全国处方数据库中至少一种痴呆药物的处方数据。研究人员对痴呆诊断的年龄、死亡、住址缺失、移民或10年期随访终止等事件进行审查,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计算住宅外墙交通噪音和主要结局的关系。

在平均为8.5年的随访中,共有103500名参与者符合本研究对痴呆发生的定义,当以最低分贝组作为参照时,全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均随10年的平均道路和铁路交通噪声强度的升高而升高。且这一趋势不受住宅外墙的位置影响。

道路最高噪音≥65分贝时,全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风险相较45分贝以下组均上升16%当道路最低噪音≥55分贝时,全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风险相较40分贝以下组分别增加18%和27%

研究主要结局的Cox回归分析结果-全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症

铁路交通所致的外墙噪音也展现出了相似的影响,铁路最高噪音≥60分贝组相较<40分贝组全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症发生风险均上升16%铁路最低噪音≥50分贝则和全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6%和24%相关

本研究结果中分贝的数值也许不够直观可感,初中物理教材中则对分贝数和生活场景进行了等价的代换,对照后便知,长期暴露后可能和痴呆风险增加的噪声级别门槛可谓相当的低。大声说话的朋友们,咱们彼此还是离得远一点……

图源:《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上册

对于其他痴呆类型而言,结论则稍有不同。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增加仅和道路噪声强度升高相关,仅有道路最低噪音和帕金森病相关痴呆存在关联。铁路噪声在这两种类型的痴呆中并未体现出显著的风险作用。

研究主要结局的Cox回归分析结果-血管性痴呆和帕金森病痴呆

研究人员也绘制出了痴呆发生风险随噪声强度变化的自然立方样条曲线,有趣的是,痴呆的发病风险比和住宅外墙的噪声强度并非呈现单纯的暴露-效应关联,在高分贝的噪声情况下痴呆的风险比开始趋于平稳,甚至略有下降

住宅外墙噪声强度和痴呆发生风险的自然立方样条

亚组分析的结果表明了结论的稳定性。住宅外墙噪声强度和不同亚型的痴呆的风险比的自然立方样条和全因痴呆基本相似。基于性别、人口密度、房屋类型、收入情况、年份和合并症的亚组分析结果的曲线趋势依然相似。

对于夜间噪声而言,无论道路或铁路交通、外墙位置如何,较高分贝的噪声等级均与升高的痴呆发生率相关联。研究者同样对同一建筑不同噪声强度外墙的合并效应、道路交通和铁路交通的合并效应进行了分析,结论依然稳定。在控制了道路噪音重要的混杂因素——空气污染后,噪声和痴呆发病率的显著关联依然存在。

夜间噪音和全因痴呆的Cox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基于全国性大样本登记数据库展开前瞻性分析,利用噪声算法和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保证了研究的数据准确性。对空气污染、人口学特征等重要混杂因素进行了充分的校正,最终形成了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和可信的结论,证明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道路和铁路两种交通噪声和痴呆、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存在关联

本研究证实的研究结论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提示了降低噪音对痴呆预防的巨大潜能,从而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减轻未来的医疗系统压力和社会负担。交通噪音的干预相对简便可行,可设计相关前瞻性环境、个体降噪队列研究,证明有效后进而推广,从而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促进民众的身心健康。

图源:Pixabay

此外,本研究亦未直接分析噪声对听力受损人群的影响,受调查人群的听力受损情况、助听器使用数据情况也收到了同行评论的质疑。噪声导致痴呆的潜在机制目前也仍不确定,压力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抑或是噪声下睡眠节律的紊乱?这些假说仍有待未来的基础研究进行探索。

研究未来的改进方向包括更详尽的基线资料收集、更为准确的痴呆诊断标准、以及更为精准的混杂因素控制。智能穿戴设备如iWatch上部分已配备噪声监测组件,可参照Apple资助过的房颤研究[8]展开个体、长程噪声监测、记录,进而探索噪声和疾病的更准确的关联。噪声和空气污染等其他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也是等待研究者们发掘的“处女地”。

图源:iWatch

如何延缓认知的衰退、诗意地栖居、优雅从容地老去,是全球老龄化时代里摆在“钢筋混凝土时代”所有人类面前的重要问题,值得研究人员展开探索和分析。呼啸而过的汽车、高铁、飞机带来的听力损害效应,切莫掉以轻心。希望有朝一日,车水马龙的城市仍能保持着那一丝清净,让人身心脑皆安宁。

参考文献:

[1] Prince M, Comas-Herrera A, Knapp M, Guerchet M, Karagiannidou M. 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6 – Improving healthcare for people living with dementia. London: 2016. https://www.alz.co.uk/research/world-report-2016

[2] 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mentia

[3]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Lancet. 2020;396(10248):413-446. doi:10.1016/S0140-6736(20)30367-6

[4] Killin LO, Starr JM, Shiue IJ, Russ TC.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Geriatr. 2016;16(1):175. Published 2016 Oct 12. doi:10.1186/s12877-016-0342-y

[5] Hegewald J, Schubert M, Freiberg A, et al. Traffic Noise and Ment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17(17):6175. Published 2020 Aug 25. doi:10.3390/ijerph17176175

[6] Cantuaria ML, Waldorff FB, Wermuth L, et al. Residential exposure to transportation noise in Denmark and incidence of dementia: national cohort study. BMJ. 2021;374:n1954. Published 2021 Sep 8. doi:10.1136/bmj.n1954

[7] Bendtsen H. The Nordic prediction method for road traffic noise. Sci Total Environ 1999;235:331-8. doi:10.1016/S0048-9697(99)00216-8

[8] Perez MV, Mahaffey KW, Hedlin H, et al. Large-Scale Assessment of a Smartwatch to Identify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19;381(20):1909-1917. doi:10.1056/NEJMoa1901183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1年10月2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