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陕西省电力公司安康供电公司的研究人员姚建双、贾军、周苗、黄龙军、王申怡,在2021年第10期《电气技术》上撰文,针对分布式电源并 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安康电 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安康地区电 建设基本情况,继而对分布式电源并 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剖析,最后就当前国内外分布式电源并 逆变器关键技术进行综述。本研究成果可为安康地区新能源并 项目提供一定指导,以提高安康地区分布式能源利用率,快速实现清洁替代,稳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转型,促进分布式发电技术持续健康发展。
化石能源逐渐枯竭,新能源革命兴起,新型可再生能源以其清洁环保的独特优势备受青睐。其中,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渗透率的逐步提高将极大缓解环境压力,光伏、风力发电技术发展最为迅猛。与此同时,极大促进了新型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由于分布式电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确定性,且受环境光照变化影响较大,这增加了分布式电源的并 及控制难度。
1 安康电 简介
安康电 架结构是以330kV为依托,以110kV为骨干 架,向东、西北双回并列,向西南三回并列,向南单回线辐射型供电。主要担负安康市九县一区及襄渝、阳安、西康三条电气化铁路供电使命,与此同时,安康电 并向鄂西北十堰市西北区域持续供电。
安康330kV电 由金柞Ⅰ、Ⅱ线、金安Ⅰ、Ⅱ线、金香Ⅰ、Ⅱ线、香鹤线、安—喜—洋线及金州变、香溪变、安康水电厂构成。通过330kV金柞双回及安—喜—洋、香鹤线与陕西主电 联络。
正常运行情况下,安康电 主要可分为金州变、香溪变、安康水电厂、石泉水电厂四个供电区域,其间为开环环 运行。
截至2018年尾,安康电 已建110kV变电站56座,容量为3113MV?A,其中由安康供电公司运管39座,铁路牵引变14座,陕西省地方电力公司下属各电力公司及用户变17座;35kV变电站81座,容量817.65MV?A,其中由安康供电公司运管23座,陕西省地方电力公司下属各电力公司及用户运管58座。已投运的330kV输电线路共计9条612km;110kV在运线路共计100条1930.559km,35kV输电线路共计154条2108.992km。其中由安康供电公司维护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共计135条2893km。安康电 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安康电 基本情况
为响应国家“十三五”战略规划部署,实现电力清洁替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现低碳绿色环保共享新理念,安康公司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不断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助力精准扶贫,打赢电力革命攻坚战。安康地区光伏电站建设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安康地区光伏电站建设基本情况
由表2可知,安康地区在建光伏电站3站,已投运光伏电站9座,废止光伏电站15座,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光伏上 率较低,仅为33.33%。光伏发电利用率偏低,形势依然严峻,光伏并 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亟待解决。
?2 安康地区分布式电源并 存在问题
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促使微电 孕育而生。微电 作为有效消纳清洁能源的重要电 形式,在新能源并 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分布式电源并 示意图如图1所示,光伏、蓄电池通过DC-DC变换器并入直流母线,风能通过双向DC-AC变换器共同并入直流母线,构成简易直流微电 ,实现“即插即用”。直流微电 作为能源互联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电力系统的一种发展方向,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实现清洁能源替代的重要途径。
安康地区以其特有的地理条件,着重于光伏发电。为有效消纳太阳能,可将分布式电源项目电能消纳方式分成三类:全部上 、全部自用和自发自用余电上 。
图1 分布式电源并 示意图
分布式光伏进出 形式灵活,可根据直流微电 功率盈缺情况工作在孤岛模式或并 模式。当直流微电 内功率盈余时,可作为电源向大电 输送功率;当直流微电 内功率出现缺额时,可作为负荷从大电 汲取功率,实现并 运行;当直流微电 满足本地负荷要求时,自发自用也可工作在孤岛模式。光伏发电运行方式灵活,供电可靠性高,不存在频率、相位和功率损耗等问题,有利于平衡电力系统的负荷功率。分布式发电(dis- tributed generation, DG)技术日渐成熟,对新能源并 服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2.1 功率跟踪
目前,较为成熟的光伏发电技术主要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控制技术,以实现太阳能最大化消纳利用。光伏发电单元在日照强度、环境温度等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追踪最大功率点,使光伏发电单元始终保持在最大功率点输出,实现太阳能高效利用。光伏输出P-u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其中Ppvmax、urefpv分别为光伏单元输出最大功率点和光伏单元输出电压参考值。
图2 光伏输出P-u特性曲线
安康地区新能源上 主要能源形式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受环境光照因素影响较大,安康地区多山地丘陵,对光伏电池板安装选址、采光率有一定挑战,如何在建设成本与太阳能利用率方面做好评估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2.2 调度监控?
电力系统监测的关键是实时掌握各变、配电站运行工况和设备数据,分布式电源接入调度结构示意如图3所示,分布式电源通常以中、低压配电 形式接入大电 ,相较于传统发电单元,安康地区新能源风电光伏的接入无疑会增加电 调度监测范围,相应对防直流微电 孤岛检测技术的精准度和灵敏性要求更高,新能源调度监控方式有异于传统电 ,风力、光伏电源功率输出的间歇性会使直流微电 内部功率产生波动,进而造成直流母线电压不稳定,一旦直流母线电压波动范围超过±5%就会造成直流微电 系统崩溃,影响大电 安全可靠运行及新能源利用率。
图3 分布式电源接入调度结构示意图
2.3 继电保护
相较于传统交流大电 ,直流微电 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与之相对应的直流继电保护技术尚不成熟,直流继电保护设备昂贵,参数整定较为困难。光伏发电并 后故障特点、电气量都会随之变化,分布式发电单元接入方式如图4所示,可分为两种,线路中间接入和线路末端接入,分布式发电单元不同的接入方式对配电 继电保护的灵敏性、选择性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安康辖区内多采用传统电流三段式保护的单端供电干线式配电 ,分布式发电单元的接入使测量阻抗增大,继电保护范围缩小,易引起继电保护系统误动和拒动。须研发配套的直流继电保护措施、故障检测识别技术及防孤岛保护,以便在直流微电 发生故障时,快速识别故障点并切除并 模式,实现直流微电 孤岛运行,保证区域用户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如何建设更加坚强可靠的直流微电 ,对直流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
图4 分布式发电单元接入方式
2.4 电能质量
光伏发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会造成电 功率波动,影响电能质量。为有效将光伏太阳能接入大电 ,通常还须凭借并 逆变器实现电能转换,将光伏发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此过程中由于并 逆变器高频电力电子器件的高速导通与关断会产生大量谐波,造成谐波污染,使电压、电流三相不对称,产生畸变,影响用户侧电压、电流质量,如安康高新科技城市光伏发电项目投运后,多次因供电质量而被投诉,故并 逆变器的控制性能对用户侧电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直流微电 频繁离/并 无缝切换也会对大电 造成一定冲击,如何实现直流微电 平滑切换保证电能质量,光伏并 发电技术电能质量综合分析研究不可或缺。
?3 并 逆变器控制技术
作为连接大电 与分布式能源的核心电力电子装置,并 逆变器在参与电能转换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 逆变器控制性能的优劣是影响光伏利用率的关键,故此节着重探讨目前国内外并 逆变器主要控制技术。从逆变器输出端滤波结构来看,LCL型并 逆变器以其优越的滤波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其拓扑结构如图5所示。按照LCL型并 逆变器输出端控制对象来分,LCL型并 逆变器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电流控制型和电压控制型。
图5 LCL型并 逆变器拓扑
3.1 电压控制型LCL并 逆变器原理及功能
电压控制型LCL并 逆变器大多采取输出电流直接反馈控制的方法,但无法保证其电流正弦质量,逆变器输出电流易受电 谐波电压影响而产生严重畸变。近年来,电压控制型LCL并 逆变器主要以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为主,通过逆变器数学模型模拟同步发电机的机械方程,使其对外呈现同步发电机的外特性,以增加逆变器阻尼和惯性,由于其控制技术尚不成熟,示范工程推广应用甚少。安康地区分布式电源并 主要采用电流控制型LCL并 逆变器,因此,研究重点主要围绕电流控制型LCL并 逆变器展开。
3.2 电流控制型LCL并 逆变器原理及功能
电流控制型LCL并 逆变器一般会选择并 电流作为闭环被控量,逆变器输出表现为电流源,功率因数接近于1。将并 电流作为闭环被控量,引入滤波电容电压形成双闭环控制,双闭环控制中根据引入滤波电容电压与否,又可将电流控制型LCL并 逆变器分为两大类型:直接电流控制型和间接电流控制型。
直接电流控制型逆变器大多采用双闭环控制,以并 电流作为外环控制量,选取滤波电感电流或电容电流作为内环控制量,以增加逆变器阻尼,该控制方法可完成单位功率因数并 ,但对逆变器开关管器件应力要求较高。
双闭环直接电流控制技术成熟,据统计,安康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中90%并 逆变器都采用该方法。间接电流双闭环控制方法也可分为两类:①为实现并 电流与电 电压间无相差控制,以并 电流峰值作为外环控制量,内环则采用LCL滤波电容电压,形成双闭环实现对并 电流间接控制;②以LCL滤波电容电压作为外环控制量,内环控制量采用逆变器侧电感电流,以优化并 逆变器动态性能。
LCL型并 逆变器虽工程化应用较多,但LCL滤波器本身属于三阶系统,自身固有谐振尖峰问题。就如何抑制谐振尖峰,国内外广大学者已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有源阻尼法和无源阻尼法。有源阻尼法主要采取控制策略起到抑制谐振尖峰的目的,较为经济有效;而无源阻尼法主要是通过硬件电路增加电阻阻尼,此法不仅会增加经济成本且会额外增加并 逆变器功率损耗,故该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常被有源阻尼法所取代。
?4 结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