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教学实践,1所小学1年收了40多吨,真不得了!

: 汪剑超 奥北环保

从2017.09.13的第1次收运,到2018.12.12,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一共投递了42646.80kg可回收物;这是什么概念呢?

以成都废宝 于2018年12月6日发布的《56000多户家庭都在参与!这个全国百强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何不同?》做参考。

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学校,1年的回收量,约等于5.6万多户居民家庭9年回收量。

比回收量更有价值的,是3000多拥有垃圾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星星之火。

一、最初的困惑

和大部分曾经做过垃圾分类的学校一样,川师附小是从分类垃圾桶开始的。

2016年,一批外形抢眼、造型别致的分类垃圾桶出现在了川师附小校园中,“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三个分门别类的投递口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将自己身边的垃圾投入到不同的分类垃圾桶中,享受着垃圾分类、贡献环保力量的喜悦。可是这样的新鲜感没有持续多久,孩子们就发现了新的问题:“老师,为什么收垃圾的阿姨是把分类过的垃圾又混合在一起拿走的呢?”垃圾分类流于形式,殊途同归最终还是一起到了垃圾堆。孩子们的热情也逐渐褪去,老师们也开始思索起来……

与大多数学校一样,川师附小发现单纯的分类垃圾桶,没有回收渠道支撑。在短时间的热情褪去后,垃圾分类就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二、新尝试

肖老师是川师附小2年3班的班主任,也是成都市首批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老用户。肖老师在家已经分类了1年多,分类好的可回收投进社区里的回收箱。

学校的分类受阻后,一些老师就想是否可以通过社区的渠道,带动学生一起来做。肖老师在自己的班上细致的给孩子们讲解了垃圾分类,特别是可回收物的知识,然后让孩子们日常注意把可以回收的垃圾收集起来。攒到一定量,在周末就带着孩子们送去给社区的回收公司。

这样仅坚持了一个学期,班里还攒到了一小笔班费。但是操作起来比较麻烦,难以继续。跟小区的回收公司沟通,由于政府补贴仅限相关社区,回收公司对校园的分类回收爱莫能助。

有愿意进校园的回收公司吗?

三、转机

老师们在2017年6月找到了奥北环保工作人员。听到老师们的讲述后,深知当前“垃圾分类缺的不是意识,而是常识”的我们,明白学校才是专业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阵地,双方决定在学校里共建垃圾分类实践基地。

说干就干,我们与科学老师汪老师和班主任肖老师、吴老师找到了德育副校长高涛。高校长很支持垃圾分类进入校园,只是对我们能否在学校推动起来并且持续下去有疑问,能否拿个方案出来探讨探讨?

经过大家一起讨论,设计出了完整的参与流程:

  1. 以学校为单位设置总账户,委任汪老师成为首任学校负责人
  2. 以班级为部门设置子账户,每个班级的班主任成为部门负责人
  3. 每个班级购买3个回收袋用于分类收集,每周用收集满的回收袋换空袋
  4. 学校设置集中存放满袋的回收点,奥北小哥的车辆每周直接到回收点运走所有满袋
  5. 回收后的收益和每个班袋子绑定,由学校财务负责人统一管理。

高校长认可方案的可操作性,非常赞同回收收益返还给每个班级的方式,原因是他一度认为我们是公益项目,担心运行一阵子就持续不下去。

合理的事情才持久,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

四、行动

8月24日去给全校老师做了第一次培训,培训过程还被校园电视台录制成了视频,校长说接下来开学后会在每个班级播放。

可没想到,眼看着就要开学了,这个时候投放点的修建卡住了。

最先选的那个点位距离教室太远,并且卫生环境不好,后勤部负责老师很担心学生每周去投放的健康和安全,在动工前提出了担心。

可是在教室附近做“垃圾房”这种事,全国都没有先例。学校是以教学为主,不适合做试验性质的项目。还好川师附小做过垃圾分类,知道可回收垃圾是“干净、干燥、无异味”的。最终决定调整收集位置,在教学楼旁建设两个美观又实用、兼顾教育功能和收集功能的回收点。

锦江区团委的副书记邹巍听说了我们和川师附小的计划,团委非常认可学校做垃圾分类的带头作用,希望把开学后第一次全区大队辅导员会定在川师附小看现场。

于是,很快这两个点位就建好了。

五、开始

2017年9月13日,学校迎来了锦江区团委带领下的所有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也迎来了第一次的奥北收集。

现场的气氛在奥北小哥开着漂亮整洁的“大白车”到达回收点后,一下子热烈了起来。

小朋友们纷纷从各班涌出,大包小包的把收集了一周的可回收物送到回收点。

奥北小哥瞬间就被整齐洁白的回收袋给包围了。

六、模式成型

以往做垃圾分类,基本上都是虎头蛇尾,这一次我们会不一样么?相关负责的老师都暗暗担心,但很快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从活动初每周二少数学生带垃圾来校到现在每周二几乎人人提着垃圾来上学的现象转变;从一开始教室里的分类垃圾形同虚设到现在人人会利用;从校园里分类垃圾桶的混乱到现在的井然有序,学生的行动力提升效果明显。不仅是学生和家长,学校很多教师也养成了“拎着垃圾来上班”的固定习惯。步行的教师拎着垃圾上班;骑车的老师驮着垃圾上班;开车的老师,后备箱全是一袋袋的可回收垃圾。”

学生们在日记里写着:“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我把爸爸喝啤酒的6个盖子投进了金属回收箱。我觉得好开心。” “虽然每天拎着垃圾去上学有些麻烦,但一想到这些纸可以减少一棵树的砍伐,我觉得这些麻烦和累都值得……” 春游草堂,学校食堂为孩子和老师都准备了一瓶矿泉水。春游结束之后,塑料的回收箱就多了40个恒大冰泉的塑料瓶。我和孩子们都是背着一瓶矿泉水出去,背着一个空瓶子回来。

而且,分类一旦成为习惯,就停不下来了,孩子们逐渐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家庭。

七、延伸

每周二,川师附小的校园格外热闹,因为每个班都有数量不等的家长志愿者参与其中,共同为班级荣誉而战,为保护环境节约地球资源而战。截止到2018年10月,川师附小二年级六班共投递2241kg的垃圾,二年级五班和二年级七班,也分别投递了近2千公斤的垃圾。这样的行为模式真正影响了师生背后三千多个家庭,让活动产生更大了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家庭、单位和个人能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自觉自愿的加入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

环保行动不光在学校和家里,最终还走向了校外:

2018年9月15日是世界清洁日,五年级六班的家庭环保志愿者走进成都市青龙湖湿地公园,孩子和家长们三五成群,拿着铁夹,牵着黑色塑料袋,认真搜索着草坪上一个废弃烟头或一张小纸屑。两个小时后,三十多个家庭共捡拾塑料瓶150个,易拉罐和牛奶盒67个,烟头1055个,塑料等可回收品重量37.5斤,不可回收垃圾3斤。

甚至在去法国游学的时候,也专门安排行程,去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厂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一个日常行为习惯的改变所引发,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垃圾分类的希望

八、未来

川师附小的成功做法,很快传播到了更多的学校,包括姐妹校川师外国语等。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的参观络绎不绝,甚至还来了大学参观团。

上学期,川师外国语的德育主任曾老师调到了成都旁边的简阳市当校长,第一件事就是邀请奥北来服务他的学校,然后一口气帮我们联系了5所简阳的中小学,他见到其他校长都说:“有个好事情想带你们一起玩”。

于是短短一个月时间,我们在简阳开通了5所学校。

在前不久的湖南卫视《我是未来》栏目制作的奥北分类专辑里,也提到了川师附小。

如今,川师附小已经是参观成都垃圾分类的重要一站了,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其中,星星之火就这样开始传播:

成都金苹果城南阳光幼稚园,2017年9月6日启动,总回收量10746kg

成都高新区加州阳光东苑幼儿园,2018年1月22日启动,总回收量5688kg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2018年3月7日启动,总回收量23510kg

成都市金苹果公学,2018年3月16日启动,总回收量16593kg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2018年4月27日启动,回收总量11983kg

西安市碑林区实验小学,2018年5月17日启动,总回收量2228kg

简阳市五星乡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2018年5月18日启动,总回收量1485kg

成都工业技术学院,2018年6月11日启动,回收总量1489kg

西安市莲湖区工农路小学,2018年10月9日启动,回收总量632.37kg

蒲江县的全部学校

更多学校参与概况,可在奥北环保小程序查询。

垃圾分类在学校有强烈需求,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认为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塑造孩子的品格和综合素质。但以往的教育总停留在意识,没有获得有用、专业的垃圾分类知识,更多的是一场party。

我们要做的就是分享专业有效的垃圾分类知识,提供行动的渠道,持续发展。

正所谓

干净干燥无异味 奥北14类

专袋专车有回馈 持续最美

那一天,她背着书包站在家门口迫不及待的对我说:‘妈妈,你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吗?’,我很震惊,这个话题应该是将来的某一天,或许是小学的某位思想品德老师教给她的,可当她继续颇为专业的向我介绍垃圾分类的小知识时,我自愧连这个5岁的孩子还不如。现在,我会和女儿一起整理、分类、投递。

成都 金苹果城南阳光幼稚园家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8年12月13日
下一篇 2018年12月1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