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个人自觉使邻里噪音良性发展可行吗?

依靠个人自觉使邻里噪音良性发展可行吗?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明星偷漏税的事:

明星偷漏税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数额轻轻松松就达到十几亿元。于是,就有人在想,税都交了这么多,那这些人到底是赚了多少钱?

于是国家想要使得社会良性发展,不让某些人疯狂敛财,就不得不颁布各种条例、法规来规范资本,限制其无序扩张。法规一出,千千万万个主播主动补税交钱,以免自己也成为了众矢之的。偷漏税的存在,是因为有漏洞。而是否会利用漏洞,是由人的自觉性决定的,那人的自觉性又该如何保证呢?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由全部社会关系决定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关系。(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了解了上面的知识,现在我们再来说说“邻里噪音”的良性发展,依靠人的自觉性是否可行?

1、如今邻里噪音的主要矛盾点?

在邻里噪音中,如今主要的矛盾点有:

1、邻居个人缺乏道德,素养低。

2、楼房本身隔音有问题。

在这两个矛盾中,大家最多的谴责对象会是谁呢?

邻居本人or楼板????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截图:

01《小莉帮忙》节目中,楼上噪音被楼下 复

02 某乎针对楼上噪音的解决方法:

03 噪音群内的说法:

为什么会出现几乎一边倒的情况,大家更多的把矛盾集中在了邻居身上呢?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主要有:

1、就解决方法来说。

我们在说解决噪音时,最好的方法是从噪音源处入手。楼上噪音多是邻居行为导致,楼下认为只要楼上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以及时间点,其实问题就能解决;而楼下如果要自己解决,则要从房子装修处着手,用隔音来解决,还要额外花费金钱,不值得。

2、就追责对象来说。

楼房不隔音的追责对象,是开发商,开玩笑,房子都卖给你了,谁还管你吵不吵;而邻居不作为,则可以直接对其追责,或者利用物业、警察等,相对来说更简单。

很多人经常说,遇到一个好邻居,比买到一栋好房子更幸运。但如果你将这种期望,完全赌在未知的邻居素养身上,那你一定也是天真的。

2、遇到自觉的邻居有多难?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行为标准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你的楼上正处在一种怎样的生产关系中呢?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从以下事实中我们来佐证为什么碰到自觉的邻居那么难:

1、入住率越高,遇见好邻居概率越小。

楼上噪音投诉占比80%以上。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3.89%(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楼房的入住率越高,邻里噪音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

业主投诉的事情多数为:

1、质量类投诉。

2、维修投诉。

3、扰民投诉。

4、安全投诉。

5、停车管理的投诉。

6、物业不作为投诉。

7、邻里纠纷。

单邻里噪音一项就占据了40%,该数据不仅印证了楼房隔音质量差,也同样印证了邻里噪音难沟通。

2、“安静居住小区”的夭折-依靠人的自觉行不通

上海市在2012年已创建132个安静居住小区,但到2020年,这种安静居住小区只剩下2个。为什么一个明显期望社会良性发展的优质政策却逐年消失呢?正因为在它的评选标准里,有大量的分值分给了“依靠个人的自觉性”。

(总分100,80分合格,这里占分22)

家庭娱乐不影响邻居、养宠物不吵……明显噪音行为不影响邻居?OK,这个勉强可以有,但孩子噪音行为怎么破?作息时间不一致噪音影响别人怎么破?让他家不养孩子、不生活?这些做不到,又从何谈“居民对小区声环境质量的满意率不低于95%”“100%对噪音污染现象的处理率”。

3、换位思考下,不自觉邻居又该如何定义

指望个人自觉使邻里噪音良性发展。

这句话里,我们至少先要明确:到底哪种才能被定义为不自觉邻居。

你的邻居是否自觉,我们对该评价的标准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的,但是这个问题能否仅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呢?

例如:

楼上早上起的较早,6-7点就起了,但楼下一般都在8点左右才起。楼上打扫、走路的噪音严重影响了楼下的清梦,于是楼下要求楼上以后都晚点起,要么轻一点,反正不能打扰自己早上的睡眠。但楼上觉得自己并没有必要因为楼下改变自己的生活作息规律,打扫什么的都能轻点,但走路是不可能不走的。他也要求楼下替自己着想,要么醒了就醒了要么戴耳塞等。

从国家标准来看,昼与夜的分水岭是早上6:00和晚上22:00。就上面的案例来说,即使世界上最公正的人来评判,也不能从中判断出到底谁对谁错。

于是,在邻里噪音中,有个终极难题“我在家都是正常生活行为”,这个问题是所有邻里噪音的终极托词,也是怼的物业、警察、法院哑口无言的“正义之光”。公权力只能站在公平的角度帮你解决问题,而每个人却都说自己才是受害者。

你的邻居是否有道德,到底如何界定?到底谁说的才算?这又是一个不好判断的命题。如果连这个问题都无法判断,又如何说“指望个人自觉解决邻里噪音呢?”

4、方法:依靠规章制度和隔声

总结上文我们得知,不要指望依靠个人自觉使噪音良性发展的原因有:

1、已有事实证明不可行。

2、生产关系决定人性本质,遇到良好自觉邻居概率小。

3、无法客观判断良好自觉邻居。

对于邻里噪音,目前唯一能解决的方法是规章制度。这些规范里包括,噪声法的完善、相关声学标准的修改、违反规定将要接受的处罚、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而解决邻里噪音的根源只有一条,那就是住宅的隔声设计规范。

就我们来说,因为从事与声学设计服务,我们的意见是住宅楼里每一层都做好地板隔声减振,将该项要求纳入家居装修的基础环节。

其中主要隔声材料是:(了解该方法请来信咨询)

5、律意虽远,人情可推

虽然邻里噪音不能完全指望靠个人自觉,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就是如此,因而放弃对道德的希望与要求。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才是最高的法律。

最近的江歌刘鑫案中,法院的判决书这样写道:刘暖曦作为江歌的好友和被救助者,在事发之后,非但没有心怀感恩并对逝者亲属给予体恤和安慰,反而以不当言语相激,进一步加重了他人的伤痛,其行为有违常理人情,应予谴责,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负担全部案件受理费。

该判决彰显法的精神,是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成功案例。不仅捍卫了老百姓心里最朴素的正义观和价值观,做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而且明确的表明,法律永远站在公平和正义的一边,就算一些事件复杂到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可以援引,但只要道德的根基在,法律的精神还在,正义终将会到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2年1月8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