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环境学院课题组在微塑料污染成因及环境行为方向研究取得新进展

  微塑料的产生、去除、归趋及毒理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近日,河海大学环境学院白雪教授课题组针对污水处理厂和滨海潮滩围垦工程中微塑料污染成因及环境行为方向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污水处理厂是微塑料向自然环境释放的重要枢纽,而不同处理工艺(预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中微塑料的产生过程和去除效率有所差异。具体而言,在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中存在多种次级微塑料产生机制:1)微生物分泌的生物酶和生物膜代谢产物可能促进微生物载体材料的水解,导致内源性微塑料在剪切力作用下释放;2)污水泵送、消毒和污泥热水解处理过程中,微塑料可通过机械、紫外线、臭氧和热降解过程形成亚微米级次级微塑料;3)污泥热干燥和石灰稳定等过程会导致微塑料的碎裂,增加微塑料的比表面积和数量。而污水处理厂主要通过粘附、沉淀和过滤去除微塑料,平均去除率小于90%,去除效率受处理工艺和微塑料自身性质的影响。研究指出目前所广泛应用的污泥处理技术可能导致微塑料的进一步破碎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培养了一批致力于探究微塑料污染成因及环境行为的青年研究者,相关深入研究正有序开展。(通讯员:河海大学张春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5日
下一篇 2021年12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