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工程师|莫只等风来,争做驭风者

对追风的人来说,风就是机遇,稍纵即逝,是等风吹来,还是迎风而上?追逐最好的那一束风,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随着国内风电行业市场变化,大兆瓦风电机组在市场上的认可度更高,具有大兆瓦机型产品能力的整机厂商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超大型叶片是大兆瓦机型拉开产品差距、显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核心部件。

在叶片大型化及风机产品平价的趋势下,除了追求风机产品单位容量扫风面积外,更应该去关注叶片的综合效能,其中成本的控制也是重中之重。2018年,国内风电叶片长度纪录的保持者是洛阳双瑞风电开发的83.6米叶片,使用碳纤维材料制造主承载结构。王国军和团队在思考,叶片为什么要用碳纤维,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碳纤维,如何用好碳纤维这种高价值物料。当时80米以上叶片的主承载结构以碳纤维为主要材料,而70米以下的叶片采用的是玻璃纤维。王国军团队认为,如果从整机系统、叶片结构优化、材料应用效率布局等维度进行系统优化设计,可能会有发掘潜能的机遇;同时,碳纤维叶片低成本应用技术将是未来超大型叶片开发必要条件,需要提前布局。

发掘机遇实现价值创造

“当时80多米的叶片基本已经被行业内定义为碳纤维的天下了,但是核算下来之后还是觉得碳纤太贵了,和整个系统讨论之后,我还是决定要尝试一次。”谈到这件事,王国军展现出无比坚定的神情,更像是一种谈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的时候,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强大自信。

发现机会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将其转化成可以利用的成果了。经过和系统的充分讨论、多轮评估之后,在王国军团队的推动下,S84玻纤叶片也在各部门积极配合的情况下顺利开发了出来。

S84叶片的开发不光给电气风电带来了市场上的成功,更向整个行业证明了上海电气的技术实力。王国军团队对百米以上级超大型碳纤维叶片进行技术布局,对碳纤维供应链、碳纤维制造技术、碳纤维应用技术、碳纤维叶片设计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技术攻关,完成了上海电气专有碳纤维叶片设计技术,基于这些技术,在2021年推出了上海电气首款百米以上级S102碳纤维叶片,2022年国内最长的海上叶片S112叶片顺利下线。

在主动发掘机遇、主动谋求革新的内驱力激发下,王国军在推动风机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创造。

构建叶片价值链生态体系

在风机产品开发过程中,识别风,捕捉风,利用风等都与叶片息息相关,叶片竞争力首先是整机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在叶片开发过程中,首要强调风机系统最优。所谓的系统最优,一定要和风机系统,包括叶片、载荷、控制,并与轮毂、机舱、塔架、轴承等协同发展,共同达成风机既定目标,达到风机系统最优。只有风机系统最优化,风机才能体现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跨出叶片专业,寻求专业间的边界融合,叶片团队与控制团队、载荷团队成立BLaC虚拟敏捷组织,打破专业限制,共同追求整机系统的最优化。

随着风机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密集,叶片长度成为风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风电行业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快速变革的时代,能够保持行业持续繁荣,首先是风机产品的创新。打造臻于极限的产品,开发有竞争力的叶片,提供风机产品极限的体验,就要践行电气风电DFX Way工程师文化,以价值为先,追求卓越,从经济性、可靠性、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等诸多方面考虑,为公司打造优质的产品,为社会、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王国军认为,臻于极限产品,不止设计开发的极限,还涉及到叶片物料采购、制造、质量、运输、吊装、维护等维度。在叶片整个生命周期中,都需要团队以创新、敏感、高度协同来实现对业务驱动和发展,这个过程涉及多个部门,需要部门间高度互联,打通执行过程中的通道,并尽力缩短端到端的距离,形成高度协同叶片价值链生态体系。

ID:jrt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2年8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