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杜牧心境广阔,却不能否认,文物自古以来都很受人们喜爱。考古学家可以挖掘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物品,有一样东西却很少出现——珍珠。曾有人就在鲁荒王墓中,找到一个盒子,盒内有顶冕旒冠,上面的珠子明明无人偷盗,也还是不全。一切缘由都是有答案的。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最终的墓穴规模竟然达7万多平方米,它原来是朱元璋第十子明鲁王墓。考古学家共出土了文物2000多件,其中有震惊考古届的九缝皮弁,又名九缝朝冠,为鲁王巡视、朝宾、诸侯上朝时穿用,地位仅次于冕。还有史书上记录的织绵缎盘袍,制作精美,是迄今为止中国范围内发现,仅一件保存较完整的明初亲王等级的常服袍。
而出土的金镶玉带,扣体为双层透花金片,一颗大宝石镶在中间,周围由红、蓝宝石、绿松石、祖母绿、珍珠和猫眼宝石簇拥,通体总计镶嵌各色宝石33颗……
在如此多的珍贵文物中,墓内发现的一个漆盒却格外引人注意。因为漆盒内里面放置一顶冕旒冠——九旒冕。明朝时期,“九旒冕”就是亲王谒见皇帝或有重大仪式时,才会佩戴的礼帽。这顶九旒冕,就是独属鲁王的“王冠”,它用九旒和九珠制成,共用珠162颗,仅次于皇帝的十二旒十二珠。它是何等的珍贵。更何况这件600多年前明初亲王冕冠的出现,是仅存于世的古代冕服实证,是填补史阙,研究古代冕服制度的珍贵实物。它恐怕会掀起考古界的又一轮狂潮。正在考古学家将它送回研究所进行修复时,却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专家想根据资料的记载修复九旒冕。首先,他们需要修复冕的顶部,一处叫“綖板”的地方。只见綖板前圆后方,古人用它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的意义。在将綖板涂黑漆,黑色表示庄重。随后,他们接着修复冕的框架,也就是头部接触的帽子。它是用“藤篾”编制的,表面敷罗绢黑漆,用金圈、金边镶嵌,尽显尊贵。最后再修复“垂旒”,因为按照资料记载:“鲁荒王的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有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相应。”
计划非常完美,再专家动手修复时,却出现了大纰漏——珠子不是162颗,少了许多。如此珍贵的珠子,被牢牢地密封在漆箱中,考古团队又非常重视它,从开封到修复,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漆盒,珠子怎么可能会丢?修复专家疑惑不解,惶恐地找到考古专家。
考古学家此时才意识到问题的答案。原来在考古界,一直有一句话:“古墓无珍珠”。为何古墓很少见珍珠,难道古代人很少生产珍珠吗?其实我国采用珍珠的历史,至迟可推溯到夏代。淮河产珠,见于《尚书》《说文》。《尚书禹贡》“淮夷蠙珠暨鱼”。淮夷指淮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蠙,据孔颖达疏,是“蚌之别名,此蚌出珠,遂以蠙为珠名”。江汉地区产珠,史料更是多见。
既然古人很早就发掘出珍珠,为何古墓中很少见它,难道古代珍珠很少被利用起来?其实查阅古籍,就会发现古人主要用来装饰、药用或者充当货币,《史记司马相如传》之《子虚赋》云:“楚王乃驾驯马交之驷,乘雕玉之舆,靡鱼须桡旃,曳明月之珠旗……。”张揖注日:“以明月珠缀饰旗也。”饰被。《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王逸注:“言床上之被,则饰以翡翠羽及珠玑,刻画众华,其文烂然,而同光明也。”珍珠在古代非常多的朝代里,都有大量用途。
去除了上面的理由,考古学家后来总结出珍珠少的真正原因——珠子的自然老化。举一个例子,2002年,有考古学家发掘巴东宝塔河古墓群,在清理编号为M3的一座东汉时期墓葬的底部时,发现有50余颗珠子,分别处于五个不同位置,正在专家将它小心翼翼地挖出土时,却发现它们质地非常疏松,根本不能用手捏拿,只能用竹片轻轻地从泥土中剔出置于包装盒中。尽管如此,还是有两颗被弄破了。
大家也不必为珍珠感到可惜,因为珍珠的消失是很正常的现象。古人常说“人老珠黄”,形容年轻人年纪大了,容颜就不在了,虽然犀利,但描述得很直白。随着年份的增加,珍珠中的水分更加容易失去,因此,珍珠一般经历六七十年,就会渐渐失去光泽,经历150年左右将消散殆尽。这就是古墓无珍珠的真正原因。
而专家们在九旒冕的盒子里,果然找到了不少的珍珠粉,这件文物毁损的的例子却给了考古学家很多启发。其实许多文物都有自然降解和消失的年份,有的一千年,有的两千年,将文物埋在地下,也不是最好的办法,让文物走进博物馆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故此,有些危险的陵墓,比如水淹,倒塌的陵墓,应该被保护性发掘,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