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科学家”
他年轻时放弃到名校读博的机会,成为了实验室里一名不起眼的“打杂”实验员,却在25岁时解决了世界性难题,39岁便荣获一等功。
他发明的“中国电芯”让中国舰船领先欧美,为中国节省了高达10亿元的采购费用,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功臣,更是我国海军的“国宝科学家”。
功成名就,荣誉加身,他却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之中。
他是谁?
又是如何做出如此之高的成就的呢?
“打杂”实验员
这位“国宝级科学家”名叫肖飞,除了是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等功臣,还是是中国海军工程大学的教授,也是中国海军十杰青年。
诸多成就价值于一身的他,在2002年从学校毕业时,没有笔直地沿着康庄大道走下去,而是出人意料地选择成为实验室中的一名“打杂”实验员。
肖飞出生在1977年1月,从小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迷,年少时最喜欢的全是跟坦克飞机相关的玩具,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守在电视机前,着迷地收看任何能够找到的跟军事题材相关的节目。
见他这样对军队的事情感兴趣,他的父母还以为等他长大了,家里就会出现一个军人了,谁知肖飞走上了却是另外一条科研道路,不仅依然能够成为光荣的军人,还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等功。
进入学校读书后,肖飞展现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他总是能比同龄人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获得多方看好。
在2002年,25岁的肖飞以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的身份毕业后,他觉得自己能力依然有所欠缺,想要继续读书深造,顺利获得了成为博士研究生的机会。得知消息后,所有亲朋好友都觉得肖飞前途无量,纷纷跑来向他的父母表示祝贺。
而就在这时,肖飞的父亲却突然收到了在外的儿子打来的电话。
电话里的肖飞声音有些沉重,也带着几分试探和茫然。他对父亲说,他最近获得了一个机会,有望加入在海军工程大学教书的马伟明教授的团队。
当时马伟明教授的团队实验室中正急需一个能帮他们完成日常实验,以及整理资料的实验员,在人们眼中,这个工作就相当于是给科学家们打杂的助手,博士的学历并不是必要的。
而只是要加入马伟明教授的团队,肖飞就不能去学校读博了。这也就意味着,与肖飞同批次毕业的同学都拿到了博士研究生学历时,他还是一个硕士研究生,无论是在学历上,还是在评职称等方面,总是要落后别人。
但是肖飞能理解马伟明教授的研究有多么重要。
这位马伟明教授似乎没什么知名度,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在军事圈子里,马伟明的名字如雷贯耳。马伟明是我国“国宝级专家”,42岁时就晋升为海军少将,曾被美国人称为“一个人可以顶十个师”。
图:马伟明教授
当时,马伟明教授正在研究的课题是舰载电力系统,该系统关系着海军舰船的功能运行,严重影响着海军的军事行动能力。这门技术自发明之初,便一直被西方国家牢牢封锁,这就导致中国海军只能使用落后的传统动力模式。
肖飞虽然对这一课题了解还不算深,却能清楚地意识到这项课题对我国的国防安全有多么重要。而他愿意投身其中,为马伟明教授,也为祖国的国防安全建设出一份力。
不过肖飞也知道,父母为了把他培养成才,付出了不小的心血,他突然决定放弃读博,这种事必然是要与父母知会一声的。所以,在正式做出决定之前,肖飞先给父亲打来的这通电话,将自己的打算如实告诉了父亲,并向父亲征求意见。
肖飞的父亲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在心中感慨了片刻。他的儿子最终果然还是要走上 国之路的,这让父亲十分欣慰,在电话中鼓励了肖飞:“有理想是好事,既然你决定了,那就为之努力,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要为国家做贡献。”
父亲的支持与鼓励给了肖飞莫大的力量,他就此放弃了读博的机会,以实验员的身份,正式加入了马伟明教授的团队,开始了自己为国奉献的光明之路。
大胆质疑
来到马伟明教授的团队后,迎接肖飞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这个难题名为“新型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这是一项长期被西方国家严加封锁的技术,他们很少公开该技术有关的资料,因为想在中国研究这项课题,几乎相当于是从零开始,谁都不敢断言最后是否能够成功。
肖飞在实验员的岗位上不断向马伟明教授等人学习,一点一点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努力跟上他们的节奏。
在肖飞负责观测的试验中,他发现自己始终无法更好地调整输出电压。这就使
图:马伟明教授(中)团队,左二肖飞
得实验所用的发电机无法进行连续而稳定的工作,实验数据因此出现了一些肉眼可见的误差。
肖飞向来不懂就问,主动向马伟明教授请教。马伟明教授在与肖飞分析后,提供了几个解决思路。他发现这个年轻人聪明好学,耐得住性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起了几分惜才之心,在进行团队研究课题的同时,时刻关注着肖飞。
而肖飞在从教授那里获得了一些思路后,进行了一番思考。他认为解决方法应该先从“电力电子励磁技术”出发,这个方法此前还没有人采用过,只要肖飞能够完成,就是十足十的创新。
只是这同时也意味着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肖飞能找到的相关资料并不多 。肖飞最后从外国的学术期刊上找到了相关解说,他将能找到的公式拿来与他做实验时发现的数据结合起来,一遍一遍地进行计算推导。
这是一项相当烦琐的工作,一时半会儿不可能收获结果。但马伟明教授对肖飞十分看好,肖飞也没有辜负教授对自己的期望,经常在实验间隙有空就进行自己的推演,一直从白天忙到深夜。
只是不管他计算多少次,总是会得到失败的结果。肖飞起先怀疑是自己的问题,于是倒回去一步步检查自己的算法,最后十分肯定自己没有出错。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肖飞心中:出错的不是他,而是所用的已有公式。
肖飞试着将国外已有的公式抛到一边,开始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总结属于自己的算法公式。这个举动对他这个连博士学历都没有的人来说,非常的大胆,但是肖飞对自己充满自信。
他在无数次的计算后,最后终于从中摸到了一点门道,得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全新算法公式。电力电子励磁技术已有的漏洞就此被填补,国外期刊上的“权威”也被否认。
一等功臣
在有了自己创造的公式,解决了电力电子励磁技术方面的难题后,肖飞没有立刻加入到“高速感应发动机”的研究中,而是在马伟明教授的支持下,创造性地将这项技术运用到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技术中。
在此之前,风力发电技术一直被国外的公司垄断,只有这些公司能够生产相关设备,我国想要发展风力发电技术,就必须花费重金,从这些大公司手中购买核心部件之一的变流器。有时遇到技术封锁,这些仪器的进口条件也变得十分苛刻。
而肖飞利用自己创造的公式展开研究后,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将这个连西方国家的科研人员都能完成的世界性难题成功解决,也一举打破了那些国外公司的垄断封锁。
国家再也不需要花费巨资去那些垄断公司手中购买核心部件了,原本的被动局面由此被改变。与此同时,肖飞所研制出的核心部件电压谐波比外国的产品还要强上很多,这就导致原本被国外公司垄断的核心部件价格急速崩盘。
这对中国来说可是一个大好时机,国家抓住机会,进行大量采购,与以往的采购费用比起来,足足节省了10亿多元。连马伟明教授都不断地赞叹肖飞所做出的成就。
肖飞并未就此止步,他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团队,继续在能源发电领域继续探索,之后又先后研发出了海岛风能和太阳能等多功能光源智能微 ,不仅是国内首创,更是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岛礁供电难题。
而这样的研发,也提高了我国岛礁驻防部队的自给能力和战斗力,为我国边防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学总是永无止境的,解决了这么多难题后,肖飞终于回到了最初的“高速感应发动机系统”中来。他来到工厂中,主动承担起了一整天产业线任务,从研究到设计,他亲力亲为,整个过程中的200多个步骤他几乎全都参与其中 。
在肖飞和他的团队不懈的努力下,中国军舰的电芯诞生了,这项技术放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顶流的水平。安装上这样的“中国电芯”,军舰就可以全部使用电力推进,多余过剩的电力也能转移到军舰配备的高能武器上,作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这样的技术使用,使得中国军舰一举超过了还在使用传统交流电系统的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肖飞也凭着这项技术,荣获了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大力表彰这位有功之臣,在2018年,39岁的肖飞被中央军委授予了一等功,还荣获了一枚“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多重荣誉加身,肖飞依旧不卑不亢,他知道对于自己的研究之路来说,这永远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仍会继续以昂扬的斗志迎接新的挑战。
像马伟明教授和肖飞这样的科研人员,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因为有了无数个像他们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才,才有了祖国现在的强大,他们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随的明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