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活塞风”也能利用 重庆大学“建筑热环境理论及其绿色营造关键技术”3年新增产值35.72亿元

11月3日,由重庆大学李百战教授主持完成的“建筑热环境理论及其绿色营造关键技术”,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为建筑热环境低碳节能提供理论方法、技术、产品装备等。

据了解,我国是人口大国, 近20年来建筑体量和建造能力快速提升。但由于我国缺乏建筑热环境理论和营造技术,长期参照欧美标准和方法,导致建筑能耗高(占社会总能耗的22%),热舒适差。

“在建筑能耗方面,其中约2/3被用于建筑热环境营造。”李百战介绍,于是,从2002年开始,团队开始进行建筑热环境研究。

团队首先创建了动态环境人体热舒适自适应理论,建立适合不同地域的热舒适评价方法。“全国可以分5个典型气候区,比如重庆是夏热冬冷,北京是寒冷,东北是严寒,广州、深圳是夏热冬暖 ,昆明是温和地区。”李百战介绍。

有了理论指导后,团队提出基于人体热舒适的建筑热环境节能设计方法与新技术,构建热环境绿色营造技术标准体系。如结合现代分子生理学研究,对大型公共建筑提出以环境舒适和能源高效利用为目的的设计方法;并配合温度、湿度、风速等多种参数,使环境能够高效、智能化满足人体热舒适度需求。

目前,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国家体育场、重庆机场、拉萨火车站、北京和杭州地铁部分线路等30余项重大工程,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在每个项目,团队都因地制宜进行环境设计。比如拉萨火车站,利用当地光照比较强的特点,建筑充分运用太阳能;在地铁站,车辆进入隧道时会带来“活塞风”,团队进行合理设计,利用好风能。

据悉,团队还研制了系列舒适节能空调装备,发明新风系统全年动态调控技术;并研制出智慧送风、无风感送风、温湿度多参数的节能空调技术和装备,并实现智能化调控,目前已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

统计显示,重庆大学“建筑热环境理论及其绿色营造关键技术”近3年带来新增产值35.72亿元,新增利润4.73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1日
下一篇 2021年11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