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系阻燃剂在聚氨酯中的应用

聚氨酯材料(PU)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磨强度大、抗撕裂性强,已经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聚氨酯氧指数较低,其LOI指数只有14%~16%,易燃性限制了PU在某些高阻燃场合的应用。

一、磷系阻燃剂阻燃机理

聚氨酯燃烧过程中磷系阻燃剂在凝聚相和气相共同发挥作用,在聚氨酯中阻燃机理可从温度、可燃物、氧气和自由基的链式反应这四个燃烧要素进行解释。磷系化合物热分解可促使聚氨酯产碳来提高焦炭产率;磷系化合物热分解的过程中产生水分并稀释可燃性气体;磷系化合物热分解成聚偏磷酸,有较强的脱水碳化作用;磷系化合物热分解时会释放活性物质从而抑制聚氨酯的燃烧。

二、磷系阻燃剂分类

磷系阻燃剂按使用方法可分为反应型阻燃剂和添加型阻燃剂;按性质和组成分类可以分为无机阻燃剂和有机阻燃剂,今天重点介绍按使用方法分类的磷系阻燃剂,如表2-1所示。

表2-1磷系阻燃剂的分类及特点

2.1添加型磷系阻燃剂在聚氨酯中的应用

添加型复配磷系阻燃剂利用高混机等机械设备,将阻燃剂与材料进行共混,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PU基体内部。添加型的优势是整体成本不高,操作方式简单,在实际应用中操作更快速。缺点主要表现为阻燃剂与基体相容性差,易出现小分子迁移和添加剂团聚等问题,影响了PU基团的活性;也会造成分子量阻燃剂性能不兼容的问题,影响了物质的活性和功能。

阻燃剂的加入,使得材料的强度、弹性模量、相容性和稳定性也会随之降低。为了全面提升阻燃剂与聚氨酯结合能力,保证产品热稳定性,需要对添加剂阻燃剂进行改性。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微胶囊化;二是表面改性。

微胶囊化:微胶囊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同时也是一种对比较常用的对阻燃剂改性的方法。微胶囊处理红磷(图2-1)是工业化应用过程中最为典型的技术,全面提升酸源相容性与稳定性,保证了物质的活性。

图2-1 微胶囊化红磷

表面改性:通过表面吸附或发生化学反应对颗粒表面进行包覆,使颗粒表面有机化或改变极性,进一步提高阻燃效果。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减少阻燃剂添加量,另一方面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2.2反应型磷系阻燃剂在聚氨酯中的应用

反应阻燃剂分布更加均匀,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反应能够保证阻燃剂与PU的相容性,解决了物质在反应过程中的不相容问题,保证了更高的效率的更长阻燃。缺点是成本费用大,生产过程复杂,在市场中的应用并不普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0年6月13日
下一篇 2020年6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