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噪声法”来了!广场舞、装修扰民等,可这样维权

第132期

噪声污染已成为世界公害之一,近年来,相邻不动产所有人及使用权人之间,因噪音等不可量物侵害所导致的纠纷频频发生。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2022年6月5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噪声法”)正式施行,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法律对于恼人的夜间施工噪声、机动车轰鸣疾驶噪声、娱乐健身音响音量大、邻居宠物噪声扰民等问题都作出了相应规定。对此,红 《百姓呼声》栏目联动律师——湖南任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郑大为作出了专业解答。

“新噪声法”是如何界定噪音污染的?有何亮点?

此次修订的新法重新界定了噪声污染的标准,扩大了法律适用范围。此前《环境噪声法》中规定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而新法则在原有的“超标+扰民”的基础上补充了某些没有噪声排放标准但仍然产生噪声扰民的情形,明确规定了噪声污染,是指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或者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此外,法律名称由《环境噪声法》改为《噪声法》,删除了原来法律名称中的“环境”二字,明确了干扰民众生活的噪声是人为噪声,不是自然环境噪声。

当遭遇噪音扰民的情况时,如何维权?

(一)维权途径

1.向有关部门投诉举 。面对社会生活噪声扰民的情形时,居民可以向所在社区的居委会、村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反映情况,也可以拨打12345市民热线,由上述单位居中予以劝阻、调解;劝阻、调解无效的,依法向有关部门投诉举 。《噪声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 造成噪声污染的行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公布举 电话、电子邮箱等,方便公众举 。接到举 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对举 人的相关信息保密。举 事项属于其他部门职责的,接到举 的部门应当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并告知举 人。举 人要求答复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的,处理举 事项的部门应当反馈处理结果等情况。

2.请求民事赔偿。《噪声法》规定,受到噪声侵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侵权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对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相应的负有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处理。国家鼓励排放噪声的单位、个人和公共场所管理者与受到噪声侵害的单位和个人友好协商,通过调整生产经营时间、施工作业时间,采取减少振动、降低噪声措施,支付补偿金、异地安置等方式,妥善解决噪声纠纷。

3.依法 警处理。《噪声法》规定,违反规定产生社会生活噪声,经劝阻、调解和处理未能制止,持续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或者有其他扰乱公共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如何收集证据

噪声污染投诉率逐年升高,在我国呈现日渐严重的趋势。不同于水体、大气、土壤等污染彻底消除需要一定的时间,噪声污染有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等特点,可以随时开始、随时停止,因噪声而产生的侵害取证更为困难、受到损害的表现更为隐蔽。实务中执法部门在调查的过程中往往都难以取得有力的证据,居民取证的难度则更甚。现实生活中,居民主张受到噪声污染侵害、请求民事赔偿,可尝试通过如下途径收集证据。

1.如果是自行录制的录音音频,受录制时间、地点、设备性能等因素的影响,对方当事人一般对该音频的真实性、合法性及证明目的均不认可。建议录音取证时委托噪声检测资质的鉴定机构(如:湖南云天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噪声鉴定。

2.可以主动与噪声侵权人协商,在协商过程中记录双方对话,保存对方承认产生噪声的证据。

3.如果与对方沟通无果,可以尝试寻求物业介入协商,并且可以要求物业出具相关证明。

4.若受害人自身因噪声污染受到损害,医院诊断的详细医疗 告也可作为证据之一。

担损 害赔偿责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