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公众参与是基础。
江苏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至去年底,全省开展分类的小区有约1.2万个。在城市的公共场所,崭新的分类垃圾桶已随处可见。但是,公众分类投放的习惯养成了吗?
分类垃圾桶里仍是“大杂烩”
苏州是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从全省范围看,苏州垃圾分类工作启动早,措施细,走在我省各市前列。尽管如此,从苏州市区公众场所安放的分类垃圾桶来看,不少人对垃圾仍是随手扔进桶,“停一秒、看一眼、分类投”的好习惯还没有养成。
“垃圾分类要宣传在先,形成氛围,让大家知道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把方法、步骤教给大家,让公众逐渐养成分类的习惯,但这确实得慢慢来。现在,垃圾分类的意识大家已经有了,但要把意识变成行为习惯,还需要一个过程。”省住建厅城管局副局长夏明说。
从娃娃抓起,小手拉大手成突破口
习惯来自同一行为的多次重复,需日积月累而成。要培养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突破口究竟在哪里?先行探索的地区提供了一条有益的经验:从娃娃抓起,小手拉大手。
这里的孩子们会唱垃圾分类儿歌“红危危、蓝宝宝、绿厨厨、灰其其”——放有害垃圾的红桶就叫“红危危”,放厨余垃圾的绿桶就叫“绿厨厨”,依此类推。这样拟人化的表述十分方便记忆,省城管局的负责人对此连连赞许。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去年11月,我们在全省率先实现区级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区11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部行动起来,而且还把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核中,动了真格。”六合区教育局副局长陈旭东介绍说。
歌谣绘本种下好习惯的种子
“垃圾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堆积在一起,会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想一想,你在家庭生活中产生过哪些垃圾?你见过这些垃圾桶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这是南京市南湾营小学编写的《自然之声》环保教材中的一段。这所小学自创环保课程,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71岁的南京市民张铨,在做好自家垃圾分类的同时,还热心创作了《垃圾分类好处多》等3首歌曲。“妈妈的好宝贝,从小要学会,生活垃圾不乱扔,集中投放呀分好类,地球是我们的家,人人都要珍爱它……”爱唱歌的张阿姨说,希望通过歌曲的传播,让更多人知道垃圾分类并参与进来。
编教材、做绘本、写儿歌、办夏令营……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把垃圾分类的观念像种子一样植入参与者的心田,让他们形成习惯。陈旭东说,有一次他在学校看到一个小学生把地上的废纸捡了起来,快要投进垃圾桶时,他左看右看,想了一下才把废纸放进蓝色垃圾桶里。陈旭东感叹说,这“一停”“一想”,就是习惯的力量。(刘玉琴 白 雪 宋金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