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奶嘴”被初为人母的刘默默称作是“哄宝宝睡觉的神器”。宝宝睡不着觉哭闹的时候,刘默默就给宝宝播放助眠的白噪音。在绵绵的雨落声、轻柔的海浪声和舒缓的音乐声中,宝宝很快就能安静下来进入梦乡,在一旁听着的刘默默也会犯困,想要睡觉。
张卫华进一步举例说,不只是声音,所有单调的、刻板的活动都容易引起大脑产生疲劳性反应——很多人睡不着的时候数羊,数着数着就睡着了,也是一样的原理。此外,单调和刻板的视觉也会刺激大脑产生疲劳感,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一马平川的公路上开车久了容易感到疲劳和困倦的原因。而在修建公路时有意增加一些拐弯和起伏,就是为了避免驾驶者因为单调刻板的操作和视觉信号引起疲劳而导致事故发生。
在花样繁多的助眠白噪音里,大自然的雨声最常见,也被使用得最多。张卫华认为,除了引起大脑谐振之外,雨声带来的嗜睡感还可能与人类进化过程中留在基因里的记忆有关。在原始社会,下雨的时候人类外出活动受限,通常只能待在栖身处休息、睡觉,因此人类基因里可能保留了听见雨声就想睡觉的条件反射。
不过,张卫华同时指出,从生物发展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来讲,总会出现特殊个例,某个规律一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白噪音可以让人平静,产生困意,但对于少数人来说,可能就只是干扰入睡的噪音。如果觉得听白噪音对睡眠有帮助,就不妨继续使用。但如果刻意想要使用白噪音催眠,就很可能因为对睡眠这件事过分在意而产生了心理暗示,存在引发睡眠焦虑的可能。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把失眠描绘成一种时疫病,时至今日,这场“疫病”似乎愈演愈烈。中国睡眠研究会近期发布的《睡眠调查 告》(以下简称《 告》)显示,当下,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告》还发现,90后丧失睡眠的问题最为突出,90后失眠的比例为36.7%,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的平均比例(16.4%)。在睡眠障碍成为时代“流行病”之际, 上也流传着越来越多有关助眠的小贴士,很多人相信睡前喝一杯热牛奶可以让人很快入睡,有些人会选择睡前喝红酒助眠,还有人会服用褪黑素产品,也有人为了排除外界干扰让自己睡得更沉,而戴着耳塞入睡……那么这些是不是好的方法呢?
用红酒助眠,在张卫华看来也不是可取的方法。他说:“酒精对大脑神经系统会产生抑制作用。个体对酒精敏感度的差别非常大,有些人在适当饮酒后很快可以入睡,但也有些人在喝酒后会睡不着。而且酒精会增加后半夜的觉醒,即使有的人在饮酒后能很快入睡,也会睡得不沉,睡眠质量差。用酒精助眠还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因为酒精具有耐受性,如果最初喝一杯酒就可以帮助睡眠,随着时间增加,需要的酒精量可能也会增加。酒精与大脑神经系统有较高的亲合性,如果养成每天饮酒的习惯,长期下来,大脑与酒精的相互作用就会越来越复杂,到一定程度后情况就会变得不可控。那个时候,酒精不仅不再会助眠,而且还会对睡眠起到干扰作用。”
关于使用耳塞来隔绝外界声音对睡眠的干扰的方法,张卫华表示,耳塞不是常规情况下睡眠的必需品,而是一个有条件的使用品。“当周围环境确实有噪音干扰,比如住在铁路附近或飞机航道下,或者居住环境在某段时期内有临时性的噪音干扰,戴耳塞肯定会有帮助。但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噪音干扰,带耳塞睡觉这个行为本身意味着对睡眠的过分关注,可能是一种焦虑的表现。”
张卫华说,人类即使在睡觉时,身体对外界信息仍然保持着基本的感知能力,当发生意外时,会让人及时觉醒,这对人类来说是一种保护。戴着耳塞入睡,则会把外界的宝贵信息屏蔽掉,在某些特殊状况发生时可能错过及时反应的时机,是不必要的行为。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摆脱失眠困扰,睡个好觉呢?张卫华总结说,睡觉是人体的基本功能,要把睡眠当成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要刻意去追求好的睡眠方法,正常的好睡眠实际上也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体的节律,生活越有规律,对健康越有利,睡眠也会处于相对好的状态。
张卫华同时强调,“如果一个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关注自己的睡眠,不断寻求‘好睡眠’的方法,经常尝试道听途说的各种‘小窍门’‘小技巧’来助眠,这本身就是存在睡眠问题的表现。如果持续一个月以上对自己睡眠状况不满意,就一定要尽早去医院就诊(可以选择精神科、睡眠医学科),寻求专业的帮助。”(夏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