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工地为了赶进度,经常是不按规定时间偷偷施工,噪音令周边居民苦不堪言!还有一些工地为了节约成本,不遵守工地的操作规范,喷淋如同虚设导致扬尘不断!为了彻底杜绝此类现象,今年10月中旬,常州市天宁区茶山街道创新工地管理办法,组织专员从早上6点至晚上10点对工地进行监督。短短半个月,收效显著,居民对工地的投诉基本没了。
困扰难题:
一个月就能接到20多起投诉
工地扬尘、噪音让周边居民火透了
天宁区茶山街道面积约10平方公里,截止到2018年10月底,该辖区内共有包括两个地铁站口在内的在建工地10个。
创新管理:
街道专门组建20人的监督员队伍
派驻进工地“看牢盯死”违规作业
徐亚峰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常规的工地管理方法存在“三个不够”!一是长效性管理不够,日常管理只能做到巡查管控,工地管理人员在发现检查人员来时,会尽量将好的一面给检查人员看,往往这样的情况不是工地的真实现状。二是管理的范围不够,巡查队员有时只在工地外围及近门口处查看,没有深入工地,将可能产生问题的地方都巡查到,导致会出现问题的遗漏。三是管理的深度不够,常规管理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比如对工地内裸土物料的覆盖是否到位、场内是否采用湿法作业、车辆是否密闭运输、工地出入口是否冲洗干净、雾炮喷淋是否开启、沿途是否存在抛洒滴漏、一些工地是否存在夜间施工和噪音扰民的现象等,往往只是根据居民举 反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个别问题进行督查整改。
为应对此类问题,解决“三个不够”带来的问题,还工地周边居民“净和静”,茶山街道专门组建了一支20人的队伍,对工地进行“伴随式监督”。
所谓“伴随式监督”是指每个工地安排两名专员定点负责对单独的工地进行监督管理。时间从早上6点至晚上10点,分两班轮流值班。通过全天候定人定岗,及时发现工地在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能及时督促工地进行整改。
应对机制:
不怕工地乱来不听话
三大保障让监督员“硬”起来
管理创新一推出,很多工地扬尘问题、噪音扰民问题迎刃而解,但也有一些工地无法“立竿见影”!为了杜绝工地乱来,街道还在执法、审批等环节来这项工作。首先是执法保障,面对工地的一些违章行为,或者不听监督员劝导一意孤行的情况,执法人员及时处置,由监督员取证后进行相应的查处。以前工地取证会有一些困难,比如对于大气管控的要求,运输车辆必须密闭才能出工地大门,以前没有定点人员,可能存在车辆未密闭直接开走的情况,也没有相关证据能处理。现在如果未密闭运输,则禁止出工地门,工地监督员会及时拍摄视频取证,直接可以作为证据,让执法人员能及时开具处罚单,按其违章程度进行相应的行政裁量,对屡次不听劝导的,从严从重处罚。通过执法保障,强化了对工地的监管,让工地能按照要求规范施工。
再来是审批保障,对经常不听劝导,产生问题的工地, 送相关部门,对其渣土运输、环保等方面的审批进行控制,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停止施工,从源头开始抓起,切实让工地将规范化施工做好。
最后协调保障,街道对每个工地都设有协调保障组,有街道各部门科室、村委、社区、物业等加入,可以应对工地周边一些百姓反映的问题,及时的给予协调解决。能极大的减少工地与周边居民的矛盾,协调保障组的成立有前置条件就是要求工地能加强工地管理,这也是对工地的一种督促与压力。
收获成效:
微信群实时通 让工地没机会胡来
居民对工地的投诉“基本没了”
以前的工地有人管,但管的不够全面,现在通过新的管理举措,新增了微信群,每天将工地管理的照片、视频发到群内,并做好台账记录,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到工地的作为。让工地没机会胡来。
同时,村委、街道也启动监督机制,对监督员也不定时抽查工作。另外茶山街道还增加了新的举措,积极和工地沟通,要求对周末的开工时间进行调整,延迟周末的开工时间,能让老百姓在周末睡个好觉。以前工地类举 一直比较频繁,现在对于工地扬尘、环保噪音、夜间施工的举 明显减少,几乎都没有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