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保护之职业性噪声聋篇

声音在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

但是,使人厌烦的、不需要的

或杂乱无章的声音

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给人带来危害。

这一类的声音我们称之为噪声。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断出现,职业病逐渐向新型化、多样化转变,但噪声作为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在现今的职业病中仍占据着一定比例。今天,福州疾控为大家讲解职业性噪声聋知识。

什么是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因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双耳听力损害。这是一种噪声对听觉器官长期影响的结果,属于法定职业病。

职业性噪声聋的表现

噪声对耳朵的损伤,一般由暂时性听力下降,逐渐发展为永久性听力损害。短时间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可能只会引起短暂的听力下降,当离开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延长,或者前一次接触噪声引起的听力下降还没有完全恢复,短时间内又需要再次接触,就可能造成不可恢复的听力损伤。

噪声除了可以引起听力的损伤,还会引起其他系统的损害,可能会有头痛、头晕等表现,还会影响睡眠,引起血压升高、免疫功能下降、肠胃不舒服等症状。对接触噪声的女性还有可能引起月经异常、痛经等。

职业性噪声聋怎么预防

职业性噪声聋的个人预防主要是加强职业健康保健。

控制消除噪声源

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

控制噪声传播及反射

包括吸声、消声、隔声、隔振等。

个体防护

当工作场所噪声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佩戴耳塞、耳罩、防噪声帽等个人听力保护器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

实施听力监护措施

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查体,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应该去哪里诊断

工作环境中接触噪声,引起听力损伤,属于我国法定的职业病,目前我国执行的是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GBZ49-2014。

如果在工作中怀疑自己的听力因为接触生产性噪声而下降了,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申请职业病诊断。

需要提交的资料

  • 病人的职业史,职业接触噪声作业史;

  • 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工作环境中的噪声监测资料;

  • 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包括听力测试的主客观依据等;

  • 诊断需要的其他资料:如职业健康查体资料包括上岗前及在岗期间的。

  • 怎么治疗

    暂时性的听力下降无需治疗,只要远离噪声环境、充分休息就可完全恢复。永久性的听力损害无法完全恢复,所以预防非常重要。

    噪声聋病人均应调离噪声作业;对噪声敏感者(上岗前纯音听力检查各频率听力损失均≤25dB,但噪声作业1年之内,高频段3000Hz、4000Hz、6000Hz任一耳,任一频率听阈≥65dB)应调离噪声作业;语言交流障碍者可佩戴助听器。

    供稿:职业卫生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0年4月23日
    下一篇 2020年4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