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Noora
一直被当作“世界垃圾桶”的中国在2017年7月发布禁令——禁止进口24种进口固体废弃物。
此后三年,禁令不断升级,最终从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彻底对洋垃圾说“不”,全面禁止任何方式的固体废物进口。
禁止“洋垃圾”入境是中国按照《巴塞尔公约》依法享有的权利,但这一禁令却遭到了美国无理地指责。
2019年3月,美国在WTO会议上怒斥中国的“禁废令”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根本性的破坏,违反WTO成员的义务,并要求中方立即停止实施该禁令。
欧盟国家也随声附和,一时间,骂中国“自私”、“不讲武德”的声音甚嚣尘上。
毕竟“用他国的环境污染换取自己的生态健康”是“垃圾出口国”长期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
但失去中国这个“垃圾桶”后,他们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足够的废物处理处置能力,一时间陷入了“垃圾失控”的困境。
有数据显示,自中国实行“垃圾禁令”后,日本有三成自治体垃圾量超过了国家标准。
2017年日本的塑料出口量为143万吨,2018年全年向中国出口的垃圾量仅为10万吨,这些无处可去的垃圾只能堆积在日本国内或是海洋之中。
被垃圾围城的不止日本,澳大利亚有超过5亿美元的垃圾材料无法处理,英国超过50万吨塑料不知运往何处,美国更是混乱不堪,政府甚至允许垃圾回收企业掩埋焚烧无力处理的可回收垃圾。
那些总是宣扬绿色环保的国家,却学不会安全处理自己的垃圾,还将中国当作导致各国陷入垃圾危机的“罪魁祸首”。
但事实上,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已经为世界环境的清洁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购买全球垃圾反哺工业原料,一度接收了全球近6成的垃圾,以及超7成的电子垃圾,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原材料的不足。
但洋垃圾中存在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塑料垃圾和电子垃圾,尤其是电子垃圾包含1000多种不同成分,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对从业人员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比如在“中国洋垃圾之乡”贵屿镇的居民血清中,11种PBDEs(多溴联苯醚)的总量及各同系物含量是无电子垃圾污染地区人群的11-20倍,新生儿血铅的超标率高达80%以上。
随着中国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制造业逐步升级,中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禁止洋垃圾成为了必然要求。
虽然对于“垃圾出口国”而言,短期内不可避免会经历一段“阵痛”,但从长远来看,该禁令不仅保障了中国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也“倒逼”欧美等国家的垃圾回收产业“再谋出路”,推动全球生态安全的改善。
——END——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