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24阶振动噪声的分析与优化

1.2 传递路径

驱动电机振动噪声的传播路径一般分为两类,如图1所示,一类是从驱动电机本体机壳、端盖传导出来的振动噪声通过悬置系统传递到车身及车内,另一类是通过驱动电机转子轴系传递到传动轴、悬架系统、车身及车内。

图1 驱动电机振动噪声传播路径

1.3 优化途径

2 某纯电动车蠕行模式振动噪声测试分析

车辆的蠕行模式也称为低速巡航驾驶辅助系统,在此模式下不需要驾驶员操作油门踏板和制动踏板,整车控制器自行控制驱动电机扭矩的输出,使车辆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行驶。车辆蠕行模式,驱动电机转速在130~200r/min之间,频率在74Hz附近,驾驶室明显听到比较低沉的“嗯”的声音并伴随从底板传输而来的振动,表现为24阶、48阶噪声和振动,其中24阶更为明显。其测试结果如图2、图3所示。

图2 驾驶室右耳噪声测试

图3 驱动电机壳体振动

3 某纯电动车蠕行模式24阶噪声分析

某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采用4对极、48槽、三相单层绕组永磁同步电机,匹配一挡减速器进行扭矩传递输出。根据电磁理论对该驱动电机进行电磁力波分析,转子磁场的谐波次数为:

定子磁场的谐波次数为:

同步电机定转子磁场相互作用,产生振动噪声的主要电磁力波的极对数为:

那么,对应的电磁力波的频率为:

式中:k,r——常数;p——驱动电机的极对数;f r——转子的频率;μ±p——电磁力波对应的频率阶数。

通过计算分析,如图4某驱动电机力波分析表,8极48槽三相单槽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噪声阶次为8,16,24,40,48,64,72,80,88,96,表现最为典型的阶次为24,48,96,它们对应的空间阶次都为0阶。对应整车噪声振动测试数据,蠕行起步阶段表现最显著的是24阶噪声和振动,而驱动电机本体的结构特性决定24阶电磁力波是转子的5、7次谐波和定子的5、7次谐波相互作用产生的。测试数据与驱动电机电磁力波分析相吻合,整车蠕行起步阶段24阶噪声和振动是由驱动电机激励引起的。

图4 某驱动电机力波分析表

采用LMS信号分析系统在整车上对动力总成传动系统进行锤击法模态测试,激励驱动电机本体及减速器上各点分析悬置主动侧频响,激励减速器前端存在74Hz的明显峰值如图5所示,表现为动力总成绕右后悬置连线旋转的刚体模态如图6所示。

图5 激励减速器前端频响

综上所述,结合整车振动噪声测试数据和整车动力总成频响、模态测试结果,车辆在130~200r/min转速范围内,在74Hz频率附近局部强化的24阶振动噪声是由驱动电机激励、驱动电机电磁力波频率同车辆动力总成固有频率共振引起的。驱动电机和减速器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模态 (74Hz),驱动电机电磁力波的频率随着转速变化,在蠕行起步加速的过程中随着驱动电机转速、扭矩的上升,新的模态固有频率同电磁力波频率重叠,很快产生了共振。

4 某纯电动车蠕行模式驱动电机系统24阶噪声解决方案

前期做了大量工作重新标定驱动电机的速度环、电流环、扭矩补偿参数以及开关频率,均没有减弱蠕行模式24阶振动噪声。最后采用增加预置扭矩、优化扭矩阶跃强度有效解决了蠕行模式24阶噪声和振动。在整车控制器发送给电机控制器使能指令后即给定5Nm的预置扭矩,让驱动电机发出扭力,消除传动系统花键、齿轮的啮合间隙,消除了车辆由静止到行驶的转速冲击,车辆进入预备状态 (处于车辆静止状态);同时优化蠕行工况扭矩阶跃梯度,扭矩的增加分两个阶段,在转速上升到60r/min时蠕行扭矩达到最大值35Nm,蠕行工况加速结束后驱动电机只需输出7Nm的力即可使驱动电机转速稳定在384r/min,较优化前最高稳定转速降低29r/min,根据整车参数换算成车速降低0.4km/h,主观评价不影响驾驶感受。从总线上提取的扭矩、转速数据优化前后对比如图7所示,整车控制器蠕行模式扭矩阶跃强度数据前后对比如图8所示。

图6 动力总成模态

图7 总线上提取的蠕行模式扭矩转速优化前后对比图

图8 蠕行模式扭矩阶跃强度标定数据前后对比图

增加预置扭矩、优化蠕行模式扭矩阶跃强度后,再次测量驾驶室右耳噪声,如图9所示,噪声强度明显减弱,主观评价已无明显的感觉。

5 总结

图9 优化前后噪声测试对比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0年7月18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1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