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附近空地上震耳欲聋的广场舞音乐;
商场促销昼夜不休的高音喇叭;
楼上邻居家熊孩子的“拆家式”玩闹……
无论是工作还是居家,很多人都遭遇过噪声的侵扰,“求静静”不容易。噪声污染界定的核心是 “超标”+“扰民”。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年度《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告》,全国哪里“吵”得最厉害、哪些区域能让居民有个好睡眠?治理噪声又有哪些高招?大家不妨来看看。
上图:2020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功能区总点次达标率。
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向好
青岛夜间总点次达标率排进全国前十
告显示,2020年,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4.6%,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0.1%,与上年相比分别上升2.2个和5.7个百分点,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其中,青岛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2.0%,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79.0%,其中夜间总点次达标率排进了全国前十。
0类功能区(康复疗养区)、4a类功能区(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和1类功能区(居住文教区)夜间达标率持续偏低;城市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0分贝,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6分贝,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达标率数据如何得出? 告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31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送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各类功能区共监测23546点次,昼间、夜间各11773点次。昼间共有11143个监测点次达标,达标率为94.6%;夜间共有9427个监测点次达标,达标率为80.1%。
总体来看,本年度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点次达标率高于夜间,3类功能区(工业、仓储物流区)昼间点次达标率在各类功能区中最高。
虽然城市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与百姓的要求尚有距离。 告披露,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省辖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环境噪声投诉举 约201.8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 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34.2%;工业噪声占8.4%;交通运输噪声占3.7%。2020年,生态环境部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 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 44.1万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举 的41.2%,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二位。广西、重庆的环境噪声投诉举 占本地各类环境污染举 的比例,甚至接近或超过60.0%。
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2019年全国160个城市12个领域的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通 ,通 显示,生态环境领域的“周边噪声控制”评价指标得分率较低。
昼夜总点次达标率双高
降噪,青岛一直在行动
据了解,青岛一直多措并举对噪声污染说“不”。5月份,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教育、公安、住建、城管、文旅等六部门下发《关于继续开展“为考生送安静”活动的通知》,加强对各类环境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据了解,这是自1996年以来,青岛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相关部门第26次组织开展为考生送安静活动。
详情点击链接:助力中高考,对噪声污染说“不”!青岛市开展“为考生送安静”专项行动
半岛新闻客户端的“市人大代表履职在线”栏目也曾成功帮助市民降噪。
详情点击链接:被噪音困扰了10年,幸亏她在半岛客户端留言……
此外,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噪声扰民问题,日前山东省印发了《山东省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省集中开展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
方案中明确,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属地管理”、“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等要求,重点开展工业、建筑施工、交通和社会生活领域噪声扰民专项整治。
工业噪声扰民整治。开展工业噪声污染扰民排查,建立重点噪声源排放企业清单,督促企业完善噪声污染防治设施,严格控制夜间生产时间,落实噪声自行监测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开监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严控城区范围内高噪声排放项目审批,从源头减少噪声排放……
建筑施工噪声扰民整治。采取随机抽查、暗访督查等形式开展现场检查,重点检查群众反映强烈的建筑工程项目,建立夜间施工工地管理台账,严厉查处未经审批的建筑工地施工噪声污染、扰民现象。推动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周边或群众反复投诉的在建工地安装噪声自动监测设备……
交通噪声扰民整治。规范机动车鸣笛管理,依法划定机动车辆禁鸣区域、路段及大型货车、拖拉机、摩托车禁行路段、时间,设置禁鸣标志,通过路查、巡查、电子抓拍等多种形式落实管制措施。对噪声超标的旧车,要安装降噪装置,必要时进行淘汰、更新……
社会生活噪声扰民整治。加强公共场所噪声管理,开展广场舞、健身活动、露天KTV或 络直播等社会生活噪声排查,重点摸排辖区内存在噪声扰民问题的公园、广场等,就场地位置、活动时间、噪声投诉和噪声控制措施等形成管理台账,属地执法部门应对组织参与者进行引导教育,鼓励通过设置市民公约、定向音箱、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等方式,控制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附近的公园、广场夜间噪声排放……
大城市噪声污染普遍更重
大连、西安成最吵城市
大家的印象里,城市规模大,噪声自然就多,事实是如此吗?答案是肯定的。2020年,31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各类功能区共监测4406点次,昼间、夜间各2203点次。昼间共有2045个监测点次达标,达标率为92.8%;夜间共有1600个监测点次达标,达标率为72.6%,也就是说,白天噪声影响差异不大,但大城市居民要想睡个安稳觉更难。
与全国城市各类功能区监测点次达标率相比,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除3类昼间、4b类(铁路干线两侧区域)昼间以外,其余各类功能区监测点次达标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城市看,拉萨、海口、厦门、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白天的达标率都是100%,南京、深圳白天达标率分别为99%和98.8%,也是相当不错的。出乎意料的是,白天最吵的大城市是大连,达标率仅为66.7%。达标率排在倒数第二的是西宁,只有75.0%。
哪里的夜晚相对安静?总点次达标率达到90%以上的大城市只有两个,南京以92.7%夺冠,厦门以90.0%位列第二,这两个城市的小伙伴可以享受安静的夜晚。与之相对照,西安、大连夜间的达标率仅为37.0%和37.5%,低得有点离谱;郑州达标率41.9%、长沙达标率50.0%,成都、哈尔滨、宁波也都没到60%。
综合来看,厦门、南京、贵阳、太原都是全国声环境质量领先的城市。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贵阳。2016年,贵阳曾经位列全国最吵城市第一名,2019年其夜间达标率也只有25%。而经过不懈努力,2020年,贵阳昼夜达标率分别攀升至97.8%、89.1%,夜间达标率更是拿到了省会及计划单列市中的“探花”。
另外,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广东的两个超大城市表现亮眼,广州昼夜达标比例为95.0%、87.5%,深圳为98.8%,84.5%,尤其是夜间噪声控制,远高于京沪,在大城市里也排在前列。
上图:各类环境噪声投诉举 占比。
“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首次写入五年规划
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在修改
噪声不仅让人烦心,也有确实的危害。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不少遭遇过噪声烦恼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打电话投诉时,发现监管部门不明确;即便执法人员到现场,因为噪声的瞬间性特点,也很难取证处罚。
今年春天,上海震楼器事件引发全社会关注:一栋居民楼楼上楼下两户人家发生纠纷,楼下住户连开5年震楼器,闹得整栋楼多年来都不得安宁。这一极端案例也反映了噪声污染防治的瓶颈——虽然对噪声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长期以来,难监管、难治理的问题一直存在。
办法总比困难多。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优化调整声环境功能区、持续推进环境噪声监测、积极解决噪声投诉等等,各地为百姓的“安静生活”花了不少心思。截至2020年底,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都、深圳等13个城市试点绘制了噪声地图,用于推动本地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施工噪声投诉量排第二,危害不小。 告显示,2020年,全国有5000平方米以上的施工工地约7.9万个,近4万个在建工地安装了噪声自动监测设备,施工噪声污染处罚案件15385起,处罚金额约1.8亿元。
深圳利用生态环境智慧监控平台、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逐步推进以现场执法为主向以非现场执法为主转变,推广“远程喊停”新管控模式,以“线上监控+线下执法”的方式,协调联动,对“屡喊不停”的工地实施精准执法,提升执法效能。同时,鼓励施工单位通过采用先进设备和降噪材料、合理安排工序等措施,创建噪声污染防治示范工地,对符合相关要求的给予生态环境专项资金补助,切实提高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环境噪声污染治理有关内容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修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列入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据悉,修改将围绕强化规划源头防控、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准确界定防治对象、完善主要噪声源管理措施、强化违法处罚等方面展开,力争解决困扰噪声污染防治的问题,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安静环境保驾护航。
他山之石>>>
看北京、深圳等地有何好招“治噪”
“与水、气、土壤污染相比,噪声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种,因为不够显性,受重视程度偏低。”一些专家认为,“城市噪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噪声污染毕竟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治理需尽快提速,不少城市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首先是明确分工,厘清各部门职责。噪声问题由于涉及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各地在管理权问题上并不统一,有的地方多头管理或互相推诿使得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2020年,湖北省印发《湖北省声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方案》,要求明确和细化各类噪声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及其工作职责。
日前,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噪声扰民问题,山东省生态环境、教育、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山东省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其次是明确考核这根“指挥棒”。2020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21年度城市管理综合考评工作方案的通知》,将噪声扰民整治成效纳入考评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噪声扰民整治评分细则。
一直走在前面的深圳市,在执法方面有所创新。深圳利用生态环境智慧监控平台、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逐步推进以现场执法为主向以非现场执法为主转变,推广“远程喊停”新管控模式,以“线上监控+线下执法”的方式,协调联动,对“屡喊不停”的工地实施精准执法。
北京以经济手段为途径确定噪声补偿标准也值得肯定。为落实施工噪声污染防治责任,减少夜间施工扰民行为,北京市《关于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正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其中规定,拟申请夜间施工批准文件的,建设单位应委托检验检测机构测定并出具夜间施工噪声影响范围检测 告,确认须补偿居民范围,补偿标准需与居民协商确定。
同时,为确保考生有安静的考试环境,各地在重要考试期间如高考、中考,通过部门联动的方式开展了“绿色护考”行动,加强对学校、考场周围等噪声敏感区的巡查密度,严格控制建筑施工等噪声污染源作业时间,及时查处和制止噪声敏感区附近噪声污染源。
噪声污染,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基层治理的重大问题,在我国生态环境逐步向好的过程中,理应成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宁静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