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为底,湖北郧阳建设环水有机农业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肩负着“一库净水永续北送”和16万人口脱贫增收的艰巨使命。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生态要保护,经济要发展,郧阳区该何去何从?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郧阳区以建设环水有机农业为载体,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土壤改良打造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郧阳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丹江口水库上游,版图面积3863平方公里,汉江在其境内全长136公里。

郧阳区水域生态优劣将对京津冀豫受水地区产生直接影响,当地护水保水工作关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败。与此同时,郧阳区农业发展基础脆弱,绿色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脱贫增收困难。这种情况下,郧阳区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新路,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

在郧阳区,有一个农场土壤改良的案例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

2013年底,在外经商的刘超看中了老家郧阳的好山好水,决定弃商从农。刘超成立了伟超农场,基地选在青曲镇,一次流转土地550亩,主要种植蔬菜、瓜果。刚开始,大棚种出的反季节草莓,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引起了轰动,但由于草莓味道酸而不甜,人们很快就失去了兴趣。这让刘超很困惑,问题出在哪里?农场还有出路吗?经区农科所专家鉴定后,发现问题出在土壤和肥料上——由于长时间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酸性增强,板结严重,最终影响了草莓品质。

正在北京挂职的郧阳区青曲镇干部叶宝,无意中了解到专攻土壤改良的科技企业——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叶宝迅速将这一情况汇 给区委、区政府。2014年,在区里的引荐下,伟超农场试验性使用嘉博文公司的土壤改良技术和产品,种植了100亩草莓,通过改良土壤、蜜蜂授粉,草莓种植不使用一点化肥和农药。后来产品一上市,就因个大、味甜、香气浓郁而被抢购一空,许多十堰城区商贩甚至上门求购。

尝到甜头后,伟超农场邀请嘉博文公司技术人员现场测土培肥,指导种植,建起了鄂西北地区最大的草莓采摘园。现在的伟超农场,每天人来车往,草莓卖到50元一斤仍然供不应求。

同样是草莓,没有进行土壤改良前10元一斤没人买,现在50元一斤买不到。初尝甜头的刘超将基地扩大到1200亩,种植了有机蔬菜和蓝莓、葡萄、火龙果等高端水果,建成了蔬菜新品种示范区、有机种植示范区、新材料技术示范区、有机保健蔬菜种植示范区、“鸟巢”温室、联栋温棚、生态餐厅和多功能科普休闲观光区等多个科技示范区。通过精心打造,伟超农场荣获“湖北省示范家庭农场”称号,成为十堰市首个生态有机种植示范家庭农场。

伟超农场的成功探索,引发了一场土壤改良革命,吹响了郧阳区水土共治、建设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的号角,一场农业大变革在郧阳大地上悄然推行。

大力创建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

从100亩到10万亩,从点到线、从线到面,郧阳区大胆探索有机农业,在全区大力创建以环郧阳湖、泛滔河、泛丹江河、泛堵河流域为重点区域的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精准谋划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动的原则,一系列规划、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一方面,郧阳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创建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 打造汉江绿谷的意见》《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初郧阳区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创建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另一方面,与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郧阳区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郧阳区整县制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项目》《郧阳区水土共治环水有机农业5+1服务项目》三项合作协议。

郧阳区环水有机农业平台运行模式

二是探索政企深度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区政府与嘉博文公司共同出资1亿元(两者分别占股51%、49%)成立湖北绿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以湖北绿道作为运营主体,引入核心技术和管理服务体系,投资建设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成立了由有机肥企业、银行、养殖场、种植合作社和电商公司等组成的“郧阳区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联盟”。

三是政府补贴,企业参与。由区政府整合涉农资金2800万元,对耕地质量提升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进行补贴,同时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共同参与。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以全过程资源化的方式提升耕地质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整村有机、整镇推进、全域生态、全产业链高品质发展。

一是建设分布式废弃物处理中心。根据农业面源污染分布特征,科学选址布局,将禽畜粪污、尾菜、秸秆就近收集至集中处理中心,腐殖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肥厂原料,为土壤质量提升提供优质有机配方肥源。

二是推广有机精准配肥。从末端治污向源头利用转型,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重点,在“蔬菜、小水果、茶叶”等重点扶贫产业种植示范区推广使用有机配肥。根据精准测土数据,通过腐殖化、无害化、精准配方化三级配肥系统,达到精准改土的目的。

三是开展面源污染大数据监控。投资2000万元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互联 +在线监测技术,实现全区废弃物污染源、种植业污染源防控分区管理,为耕地土壤质量提升提供数据保障。

整合资金项目,搭建统一平台

全区将农业环保、高标准农田、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创新等项目与有机农业项目对接,统一进行安排。

一是共建环水有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立“水土共治”协同创新工程研究中心,集聚人才,搭建智慧农业平台,形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区镇农业技术站+企业技术员”的服务体系,累计开展环水有机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培训200余场,覆盖8000余人。

二是共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掌握本区域农业生产资源,统计分析农业生产数据,形成统一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面向消费者建立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监控农产品规范生产和质量追溯。

三是共建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联盟。将区内宏阳养殖公司、南化沃优公司等14家有机肥料企业以及畜禽养殖企业和绿色有机种植企业联合起来,通过构建技术、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联盟团体,打通循环农业产业链,推进服务升级,规范产品标准,共同服务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施替代行动。

开展标准认证,建设订单农业

按照市场化原则,打造好产品、培育好品牌,发展订单农业和电商营销,打通有机农业最后一公里,让优质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

一是取得国家认证有机产业基地3000亩、绿色基地10万亩,认证绿色有机产品40个。郧阳胭脂米、郧特杂粮等20余个有机农产品在全国农产品展会上获奖,300多种农特产品端上北京市民餐桌。

二是绿道公司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同参与的“三统两管一分”(统一品种、技术、保底价回购,农户信息管理、物资管理,农户分散种植)模式,建设万亩有机蔬菜扶贫产业基地。通过与北京新发地、永辉等大型有机农产品采购商签订订单合作,把郧阳优质农产品直接输送到高端市场,提高产品质效,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亩均增产20%或增收2000元以上。

好土壤、好生态、好收益,

绿色效应不断放大

郧阳区柳陂镇地处汉江河畔,位于十堰和郧阳的结合部,镇上80%以上的农户依靠蔬菜种植为生。郧阳区推行环水有机农业,首先从汉江生态经济带着手,柳陂镇沙洲村就是试点之一。但由于有机肥使用成本高,镇、村干部磨破嘴皮,仍收效甚微,菜农还是认准老经验、老办法。

经过反复做工作,菜农老郝答应试试,考虑到投入和收益问题,老郝决定一半土地使用有机肥,一半土地使用化肥,先做试验,看成效如何再做决定。当年,他将两种使用不同肥料种植的蔬菜拿到市场上卖,有机肥种植的蔬菜得到顾客特别是一些农家乐的青睐。虽然有机肥种植的蔬菜大受欢迎,但价格与普通蔬菜一样,抛去成本,几乎没钱可赚,这在村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老郝思来想去,一咬牙决定全部用有机肥,借助品牌宣传,老郝把菜价提高1倍。没想到,老郝的蔬菜成了远近闻名的抢手货,酒店、农家乐、普通老百姓都排着队买他的菜,一季下来,老郝净挣3万多元。事实胜于雄辩,全村菜农之间的争论平息了,大家全都用上了有机肥。

“小孩盼过年,大人望种田。五峰人民盼春天,春天一季捞全年。”近年来,这句顺口溜在郧阳区五峰乡广为流传。五峰人民为何喜欢春天?

2015年,五峰乡依托嘉博文公司,开展耕地土壤改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施替代行动“三治合一”,实施清洁养殖、清洁种植、清洁农村的“环水三清”水土共治,在全乡推广环水有机农业,引导群众使用有机肥种植油菜5000亩。一到春天,田野里、山坡上、江滩边、道路旁,处处开满金黄色的油菜花,给大地披上一层金色的盛装,平静的山村顿时鲜活、靓丽起来。乡政府顺势打出“古麇五峰,诗意田园”品牌,连续四年举办油菜花节,吸引近30万游客涌进五峰,游客们赏花、买蜜、购油,为五峰乡带来综合收入近5亿元,户均增收1.5万元。

持续多年的有机农业建设和郧阳模式实践,有效助推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改出了好土壤。通过增施配方有机肥、深松整地等方法,全区20个乡镇(场)土质养分和土壤质量明显提升,实现了减化肥、减农药、增品质、防污染。三年来,土壤有机质累计提升0.6%,化肥用量减少30%~50%。改良地区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耕地土壤监测数据显示,监测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8.00g/kg,较施用有机肥前增加22.61%。

通过整区推进畜禽粪便、秸秆等有机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全区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缓解。建成年产2万吨有机肥、4万吨有机废弃物处理的有机肥厂和10万吨配肥能力的有机肥配肥体系,实现了养分循环。每年就地消纳处理畜禽粪便400多万吨,生产有机肥20万吨,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二是治出了好生态。全区推广环水有机农业建设,引导群众使用有机肥种植,发展壮大“有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像五峰乡这样“以花为媒”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郧阳还有很多。如茶店镇樱桃沟、安阳镇汉江绿谷、杨溪铺镇生态橄榄园、鲍峡镇芍药谷、柳陂镇月亮湖、红岩背、白桑高源等地,在发展有机农业的同时,走农旅融合之路,举办以樱桃花、菊花、油菜花、芍药花、腊梅花等“五朵金花”为品牌的节庆活动,既为有机农业的全面推广营造了良好氛围,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又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三年来,环水有机农业累计减少排放并资源化利用氮(折纯)约1200余吨,磷(折纯)800余吨,有效保护了汉江流域郧阳段水质。

三是产出了好收益。政府支持加上示范效应,极大地调动了郧阳区农户施用有机配肥的积极性,当地发展环水有机农业热情高涨。伟超农场通过土壤改良种植的草莓因品质优口感好,市场供不应求;安阳绿谷种植的有机大米价格较土壤改良前高出两三倍。

有了政策引导和农民认同,耕地质量提升效果明显。通过对项目区土壤改良前后农产品检测对比,农作物品质明显提升,果肉浆含量、果糖等指标几乎翻倍。有机农业建设还吸引了社会资本,如十堰寿康永乐集团在柳陂镇、谭家湾镇流转土地3000余亩、投资1亿多元建成月亮湖生态农场、谭家湾标准化果蔬基地,种植有机水果和有机蔬菜,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带动2000余户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脱贫。全区通过发展有机产业,带动5万多户农民在家门口致富增收,2018年郧阳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较2016年增长23.5%,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89元,年平均增长8.5%。

郧阳区践行“两山”理念,确立环农一体发展思路,建立好市场机制和保障机制,一方面以耕地土壤质量整区提升和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另一方面发展环水有机农业,用优质农产品反向拉动有机废物利用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了“政企民共建、共赢、共兴、共享”的绿色发展“郧阳模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