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日前,山西发布《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详情如下:

前言

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9801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

GB/T 15432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 28662 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8663 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8664 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8665 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HJ/T 2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HJ/T 2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 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HJ 38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T 42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 4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 57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T 67 大气固定污染源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HJ 75 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HJ 76 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 77.2 环境空气和废气 二噁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HJ/T 37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 544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548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硝酸银容量法

HJ 549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583 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

HJ 584 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HJ 604 环境空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HJ 629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HJ 644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692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HJ 693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 732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 气袋法

HJ 734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759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819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

HJ 836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HJ 846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钢铁工业

HJ 878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钢铁工业及炼焦化学工业

HJ 916 环境二噁英类监测技术规范

HJ 1007 固定污染源废气 碱雾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HJ 1077 固定污染源废气 油烟和油雾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8号)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

3 术语和定义

3.2烧结铁粉矿等含铁原料加入熔剂和固体燃料,按要求的比例配合,加水混合制粒后,平铺在烧结机台车上,经点火抽风,使其燃料燃烧,烧结料部分熔化粘结成块状的过程。

3.3球团铁精矿等原料与适量的膨润土均匀混合后,通过造球机造出生球,然后高温焙烧,使球团氧化固结的过程。

3.4炼铁采用高炉或直接熔融还原炉等,经过加热、还原、熔化、造渣、渗碳、脱硫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最后生成液态炉渣和生铁的生产过程。

3.5炼钢将炉料(如铁水、废钢、海绵铁、铁合金等)熔化、升温、提纯,使之符合成分和纯净度要求的过程,涉及的生产工艺包括:铁水预处理、熔炼、炉外精炼(二次冶金)和浇铸(连铸)。

3.10密闭物料不与环境空气接触,或通过密封材料、密封设备与环境空气隔离的状态或作业方式。

3.11封闭利用完整的围护结构将物料、作业场所等与周围空间阻隔的状态或作业方式,设置的门窗、盖板、检修口等配套设施在非必要时应关闭。

3.12热处理炉将钢铁材料加热到轧制温度,或放在特定气氛中加热至工艺温度并通过不同的保温、冷却方式来改变表面或内部组织结构性能的热工设备,包括加热炉,以及退火炉、淬火炉、正火炉、回火炉、固溶炉、时效炉、调质炉等其他热处理炉。

3.13排气筒高度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计的高度,单位为 m。

4 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4.3 无组织排放管控措施

4.3.1 原料及运输系统

4.3.1.1铁精矿等原料储存场,煤、焦粉等燃料储存场,以及石灰(石)等辅料储存场,应采用封闭料场(仓、棚、库),并釆取有效的抑尘措施;料场地面应硬化,出口应配备有效的车轮和车身清洗装置,或采取其他控制措施。

4.3.1.2厂内铁精矿、烧结矿、球团矿、块矿、煤、焦炭等大宗物料应采用密闭皮带、封闭通廊或管状带式输送机等封闭式输送装置;需用车辆运输的石灰等粉料,应采取密闭措施,或吸排罐车等密闭输送方式;汽车、火车卸料点应设置集气罩,皮带输送机转载点应设置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

4.3.1.3厂内含挥发性有机物(VOCs)原辅材料应密闭存储,调配、使用、回收等过程应采用密闭设备或在密闭空间内操作,采用密闭管道或密闭容器等输送。

4.3.1.4除尘器设置密闭灰仓并及时卸灰,除尘灰不得落地,除尘灰采用真空罐车、气力输送等方式运输。

4.3.1.5厂区道路应硬化,并采取清扫、洒水等措施,保持路面清洁。

4.3.2 烧结及球团焙烧

4.3.2.1原料和燃料破碎、筛分、混合等环节应封闭,并配备除尘设施。

4.3.2.2烧结机尾(球团带式焙烧机尾)应设置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

4.3.2.3烧结矿冷却机应在受料点、卸料点设置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

4.3.2.4成品筛分装置、转运点、成品矿槽顶部移动受料点和底部卸料点等工位应设置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

4.3.3 炼铁

4.3.3.1矿槽系统的受料点、转运点、给料、筛分设备等工位应设置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高炉炉顶应设置上料除尘系统。

4.3.3.2高炉出铁场平台应封闭或半封闭;铁沟、渣沟、摆动流嘴(或罐位)等产尘点应加盖封闭,设置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高炉出铁口、铁水罐应设置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

4.3.3.3对于渣沟清理时产生的干渣堆积处,应采取洒水等抑尘措施。

4.3.3.4铸铁机浇注工位、铁水流槽上部应设置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

4.3.4 炼钢

4.3.4.1石灰卸料点、装载点设置密闭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转炉应采取挡火门密闭,设置炉前和炉后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且转炉车间应设置屋顶罩,并配备除尘设施。

4.3.4.2电弧炉在炉内排烟基础上采用密闭罩与屋顶罩相结合的收集方式。

4.3.4.3钢包精炼炉、氩氧脱碳炉等精炼装置应设置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车间设置屋顶罩,并配备除尘设施。

4.3.4.4混铁炉、脱硫、倒罐、扒渣等铁水预处理点位应设置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

4.3.4.5废钢切割应在封闭空间内进行,设置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

4.3.4.6石灰窑焙烧过程中的原料和成品筛分、配料等工序应封闭,并配备除尘设施。

4.3.5 轧钢

4.3.5.1冷轧带钢清洗、酸洗、碱洗、涂层及后处理段的酸雾和碱雾应设除雾器。

4.3.5.2喷涂作业以及设备、零件清洗等使用含 VOCs 产品的过程应密闭,废气排至废气收集系统。若不能密闭,则应采取局部气体收集处理措施。

4.4 监控要求厂内应安装高清视频监控系统,覆盖主要无组织污染源,监控数据要保存一年以上。

4.6 基准氧含量要求烧结机和球团竖炉焙烧干烟气基准氧含量为 16%,链篦机回转窑和带式球团焙烧机焙烧干烟气基准氧含量为 18%,炼钢石灰窑、白云石窑干烟气基准氧含量为 8%,轧钢热处理炉中加热炉干烟气基准氧含量为 8%,其他热处理炉干烟气基准氧含量为 15%,实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应按式(1)换算为基准氧含量条件下的大气污染物基准排放浓度,并以此作为达标判定依据。在国家、省未规定其他生产设施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之前,暂以实测浓度作为判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的依据。

5 污染物监测要求

5.1企业应按照有关法律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规定,建立企业监测制度,制定监测方案,对污染物排放状况及其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并公布监测结果。企业自行监测方案制定、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应符合 HJ/T 373、HJ 819、HJ 846 和 HJ 878 的要求。

5.2新建企业和现有企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的要求,按 HJ 75、HJ 76 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及有关法律和规定执行。

5.3排气筒应设置永久采样孔和监测平台,采样孔和平台建设按 GB/T 16157、HJ 75、HJ 76 和 HJ/T 397等相关要求执行,同时设置规范的永久性排污口标志。

5.4实施监督性监测期间的采样频次和污染源采样方法应符合 GB/T 16157、HJ/T 397、HJ 732、HJ 846和相关分析方法标准的要求。无组织排放监控点采样方法应符合 HJ/T 55、GB 28662、GB 28663、GB 28664、GB 28665 和相关分析方法标准的要求。

6 达标判定

7 实施与监督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 社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1年1月7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