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数据的新生态环境指数评价

基于遥感数据的新生态环境指数评价

孙彩霞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 辽宁 阜新 123000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LJ2020JCL006);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科创新团队资助项目(LNTU20TD-27)

关键词:生态环境指数 主成分分析 遥感技术 生态环境评价

引文格式:孙彩霞, 杨帆, 胡晋. 基于遥感数据的新生态环境指数评价[J]. 测绘通 ,2021(11):12-15, 53. DOI:
10.13474/j.cnki.11-2246.2021.330.

阅读全文
http://tb.sinomaps.com/article/2021/0494-0911/20211103.htm

摘要

正文

生态环境的科学评价与合理优化调控,既是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又是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1]。文献[2]通过遥感生态指数(RSEI)监测与评价区域生态质量。文献[3]通过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过程,结合景观分析法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文献[4]从近20个遥感生态指数中选定最优指数,探索适用于区县级的生态评价方法。文献[5]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P)模型建立地震灾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文献[6]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对河南省罗山县及各乡镇的生态环境评价。文献[7]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LES)、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共同构建干旱地区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文献[8]采用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对青海省都兰县进行监测与评价。综上,各个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因地制宜[9-11],不能满足其普遍性、适用性原则。针对上述问题,《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12]规定了我国生态环境具体的评价标准,并于2015年修订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 192—2015)[13](简称《规范》)。该规范实施以来,并无针对阜新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关研究。

1 研究区与数据处理

阜新市地处辽宁省西部的低山丘陵区,全市总面积为10445km2,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土地利用数据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的30m土地利用数据。2000与2009年的空气质量数据采用全球PM2.5栅格数据,2018年数据由空气监测站数据插值所得。验证数据来自辽宁省统计年鉴。

影像预处理的主要过程如下:①利用ENVI 5.3将影像进行辐射校正;②通过FLAASH大气校正,消除光照和大气等因素对地物反射的影响;③对大气校正后的影像进行影像配准,使其配准误差RMS小于0.5;④对配准后的影像进行镶嵌、裁剪处理,并计算评价体系所用参数。

2 研究方法

《规范》中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前3个指标可由遥感数据获得,而土地胁迫指数需将地面监测与遥感更新相结合,污染负荷指数需由环境统计和气象部门等公布的年度数据计算求得。因此,EI只能获取年度数据,且无法可视化具体区域情况。

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近年被广泛用于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14-16]。但RSEI指标体系未考虑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效果并不理想。

2.1 指标构建2.1.1 生物丰度指数

图 1 2000—2018年土地利用重分类数据

图选项

2.1.2 植被覆盖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可综合反映植物的生长状况、地表植被覆被度及叶面积指数等多种性质[17]。因此用NDVI表示植被覆盖指数,公式为

(1)

式中,ρ4ρ3分别代表TM、ETM及OLI影像的近红外和红波段的反射率。

2.1.3 干度指标

《规范》中的土地胁迫指数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土地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采用能够反映土壤干化的指标裸土指数(SI)[18]和建筑指数(IBI)[19]表示干度指标(NDSI),公式为

(2)

其中

(3)

(4)

式中,ρ1ρ5分别代表TM、ETM及OLI影像的蓝、绿、红、近红外、短波红外1波段的反射率。

2.1.4 湿度指标

缨帽变换得到的湿度分量可有效反映水体、地表土壤及植被的含水情况,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20]。因此,采用缨帽变换得到的湿度分量作为湿度指标,公式为

(5)

(6)

式中,ρi(i=1, 2, …, 5, 7)分别为TM、ETM、OLI影像蓝、绿、红、近红、中红1、中红外2波段。

2.1.5 空气质量指数

由于缺乏早期AQI数据,2000与2009年采用NASA官 下载的PM2.5全球栅格数据,并对其进行重采样。利用2018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下载的逐日监测数据,求取均值后进行插值处理,得到2018年阜新市空气质量数据。

2.2 新生态环境指数构建

主成分分析(PCA)由于无需人为确定权重,而是根据数据本身特性及对主成分的贡献客观进行权重计算,减少了很多主观性因素的影响。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以上5个指标综合处理,从而耦合为一个综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由于各个指标量纲存在差异,在进行主成分分析前,首先需要对5个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其数值范围为[0, 1],公式为

(7)

式中,NI为归一化后的分量指标值;I为该分量指标的原始数值;Imax、Imin分别为该分量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为了方便与其他生态环境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同样对NEI0进行正规化,公式为

(8)

式中,NEI为新建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其值位于[0, 100],越接近100,表明生态环境越好。

3 结果与分析3.1 新生态指数结果与分析

对预处理后的影像进行指标提取,并结合土地利用分类及空气质量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 1。

表 1 指标主成分分析

表选项

由表 1可知,阜新市试验区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1) 5个指标的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在2000、2009、2018年的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88.89%、91.66%、85.72%,均大于85%,表明前两个主成分集中了5个指标的大部分特征信息。

(2) 其余主成分(PC3—PC5)的贡献率较低,仅为10%左右,且其载荷值的符号和数值都不太稳定,不能有效反映生态现象。

(3) 5个指标对前两个主成分的荷载值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植被覆盖指数在前两主成分中均为正值,干度指标均为负值,这与它们对生态环境的正负影响情况正好相符,而在PC3—PC5中时正时负,不能合理解释生态现象。说明PC1、PC2已基本代表大部分指标的特征信息,能够综合反映研究区内的生态环境情况。

图 2为新生态环境指数影像。可见,2000—2018年NEI在35~55区间的区域由10.37%下降至1.59%,而在75~100区间的区域从12.08%上升至44.18%,且3年的NEI指数均值分别为64.914、65.498、72.906,表明阜新市的生态环境情况得到不断改善。

图 2 2000—2018年新生态环境指数影像

图选项

3.2 NEI与EI比较

为了对比NEI与EI,计算研究区2000与2009年的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等指标信息,并计算EI,见表 2。

表 2 EI指标数据

表选项

由表 2可知,EI与NEI在2000与2009年的指标值相差均接近5,EI指数偏高,但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相同。根据《规范》中生态环境状况分级可知,EI与NEI级别均为“良”。总体而言,EI与NEI具有一定的相似性。EI与NEI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可能为EI的构建是采用固定的权重,而NEI是根据各指标的贡献程度客观确定权重,从而使得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于NEI与EI的指标选取可比性较强,虽然指标构成并不完全相同,但结果的一致性较强,且结果也较接近。

4 结语

NEI中5个指标可通过遥感数据获得,能较全面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通过主成分贡献值,客观决定各指标的权重大小,从而耦合成一个可综合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指标。

NEI的选取与《规范》中的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均反映出阜新市的生态环境情况得到了改善。但NEI不仅可作为一个指标综合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而且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可视化与实时化。

2000—2018年,阜新市的生态环境整体呈良好状态,但2018年处于“差”与“较差”级别的面积比例相比之前有所增加,主要位于东北部风沙地区及城市区域。因此,在加快城镇发展及资源转型过程中,不可忽略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E-mail: 2510656471@qq.com

初审:杨瑞芳

复审:宋启凡

终审:金 君

往期推荐

资讯

○ 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进展

○ 多地发布“三调”公 ,主要数据成果全在这里了

○ 新书 |《自然资源管理常用法律法规汇编(最新修订)》

○ 关注 | 第一张全球地球化学图编制完成

会议

○ 第一届中国生态系统遥感学术研讨会(三号通知)

○ 《测绘学 》2021年编委会会议在青岛召开

○ 会议通知 | 2021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通知(第二号)

○ 关于第八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再次延期召开的通知

《测绘学 》

○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邸凯昌:深空探测车环境感知与导航定位技术进展与展望

○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陈龙: 多智能体协同高精地图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李德仁:测绘遥感能为智能驾驶做什么?

○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邵晓航:语素关联约束的动态环境视觉定位优化

《测绘通 》

○ 室内高精度三维测图新技术

○ 面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型测绘

○ 图像全站仪及图像测量发展与展望

○《测绘通 》2021年第11期目录

《北京测绘》

○《北京测绘》2021年第9期摘要推荐

○《北京测绘》2021年第8期摘要推荐(下)

○《北京测绘》2021年第8期摘要推荐(上)

○《北京测绘》2021年第7期摘要推荐(下)

《测绘科学技术学 》

○ 《测绘科学技术学 》2021年第1期重点论文推荐

○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 》2021年第3期摘要推荐

○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 》2021年第2期摘要推荐

○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 》2021年第4期摘要推荐

○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 》2021年第5期摘要推荐

《地球信息科学学 》

○ 《地球信息科学学 》2021年第10期佳文推介

○ 《地球信息科学学 》2021年第9期佳文推介

○ 《地球信息科学学 》2021年第11期佳文推介

○ 专刊征稿:社会感知与地理大数据挖掘(征稿中)

《测绘工程》

○ 摘要 |《测绘工程》2021年第5期摘要推荐

○ 摘要 |《测绘工程》2021年第4期摘要推荐

○ 摘要 |《测绘工程》2021年第6期摘要推荐

○ 测绘教学 |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创新——以测绘类课程视角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第6期摘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第5期摘要推荐

○ 摘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第3期摘要推荐

○ 火卫二地形地貌探测综述

《卫星应用》

○ 摘要 |《卫星应用》2021年第9期摘要推荐

○ 摘要 |《卫星应用》2021年第8期摘要推荐

○ 摘要 |《卫星应用》2021年第7期摘要推荐

○ 综述 | 北斗系统应用趋势分析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测绘学 (英文版)》(JGGS)LiDAR专刊发布

○《测绘学 (英文版)》(JGGS)第一次编委会会议顺利召开

○Special Issue on New LiDAR Technologies and Techniques

○ Stefano TEBALDINI et al. |《测绘学 (英文版)》(JGGS)精选论文

《Satellite Navigation》

○ [综述]| 高扬教授:GNSS智能手机定位:进展、挑战、机遇和未来展望| SANA佳文速递

○ 熊超教授:地磁暴期间夜间低纬电离层和赤道等离子体不规则体| SANA佳文速递

○ 徐元博士:面向有色测量噪声下UWB/INS组合行人导航的分布式卡尔曼滤波| SANA佳文速递

○ 杨飞博士:GNSS天顶对流层精化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SANA佳文速递

○ 牛小骥教授:用半解析法分析GNSS/INS在铁路轨道测量中的相对精度| SANA佳文速递

《自然资源遥感》

○ 《自然资源遥感》入驻“智绘科服”融媒体平台!

○ 《自然资源遥感》征稿:“海岸带空间资源及生态健康遥感监测”专栏

○ 摘要 |《自然资源遥感》2021年第3期摘要推荐

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入驻“智绘科服”融媒体平台!

○ JGSA国际期刊2021年第5卷第2期论文摘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16日
下一篇 2021年12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