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您讲述精彩普法内容的“上海高院”头条号
中秋过后,天气温凉,秋意渐浓。9月14日,福州路209号,“小而精”的上海金融法院里,进行着首届上海法院“智慧法院”体验活动的收官之旅。
作为上海法治文化节的重点项目之一,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群众、法学院教授、学生等走进上铁、青浦、闵行、徐汇、金融五家法院,沉浸式体验上海法院的智慧科技成果。本次体验活动作为“收官之站”,又将带来怎样的惊喜?
<<<点击查看视频>>>
“智助立案”
让诉讼维权更“智慧”
随着上海市人大代表吕奕昊、董美娣,上海市政协委员刘建民以及体验者姚荣辉走入上海金融法院的立案大厅,智助立案、智源解纷、中小投资者保护舱、智云交接……一块块“智”字打头的服务区域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红色木制的古朴建筑中,突破性地镶嵌、布置着各种液晶屏幕、现代化互动设备,在夺目的视觉之美外,大家更是好奇:其“智”到底体现在何处?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众人亲身体验,一探究竟。
与其他法院“智慧舱”不同的是,上海金融法院智慧舱没有舱体外形,而有更多“工位”,开放、整齐地排列在大厅中央。“金融案件专业性强,证据材料也比较多,在‘智助立案’推出之前,很多当事人都是拖着行李箱来立案的。而如今,当事人只要带上U盘……”在讲解员黄佩蕾简单介绍各区域的实际功能后,扮演“当事人”的吕奕昊插入u盘后,登录账号、选择案件类型、上传案件材料……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系统更是自动识别信息,自主文本归类、标签提取,并回填到登记系统中,当事人只需要检查修改即可,如此高科技让各位体验者无不“震撼”其便利。
“只要按照流程指示一步步操作,就可以顺利立案,全程无纸化!在内容填写上省时省力,大幅度提高立案的效率!”吕奕昊一边体验一边感慨。“非常有创意,立案速度也很快,而且立案信息要素也非常清晰!”董美娣颇有兴趣地上前尝试一番后总结道。
此外,“智源解纷”区域引发董美娣的好奇,在线就可以对话吗?是实时的吗?是小程序还是app?讲解员一一给予解答。据了解,上海金融法院的诉调对接实现了全覆盖、全在线和全链条,“示范判决+专业调解+司法确认”的全链条纠纷化解机制,为股民开通了绿色通道,实现了用时短、费用低。
“小金,我要立案!”
“好的,您购买的是哪一支股票?”
而中小投资者保护舱,像“诊所”一样自动诊断当事人需求并开出处方。据统计,投资者使用中小投资者保护舱完成立案后,最快一周,平均18天就能获得赔偿,这让刘建民感慨:“保护舱的建立,真切地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助力了科创板注册制的健康发展,提升了上海的营商环境,为上海金融法院点赞!”
云庭审、智慧传译
让庭审更高效
接二连三的智慧成果体验让大家意犹未尽,开庭时间到了。
此次庭审模拟的是315名股票投资者诉飞乐音响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由该案的主审法官孙倩担任审判长。庭前,同步录音录像、语音识别转换代替传统的书记员庭审记录模式,让体验者们耳目一新。更让体验者们惊喜的是,合议庭、双方当事人等庭审参与人的发言,实时翻译成英文,并在庭审直播的屏幕上显示。据悉,这是上海金融法院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庭审同步传译系统——智慧传译系统,可以通过语音、文本多种渠道实现中英文的实时互译。系统可用于消除案件审理中的外籍诉讼参与人的语言沟通障碍,也可实现庭审直播全球化,更可以应用到外事接待等工作场景。
“原告有无证据?请到示证屏前出示。”“人民陪审员”吕奕昊问道。
“共提交三份证据。”“原告”体验者姚荣辉说道。
清晰直接的“示质证系统”共享在显示屏上,体验者走上前去在关键信息处画上一个显眼的红圈,实质化的示质证过程,大大提升了审理效率。
科技感满满的模拟庭审结束后,首次坐上“人民陪审员”席位的刘建民表示:“深切地感受到了法庭的威严!”
百闻不如一见!
体验者畅谈感想
智慧化的建设成果可以说打破了不少体验者对于传统法院的印象,体验活动结束后,首届上海法院“智慧法院”体验活动闭幕式召开。上海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高院)二级巡视员曹红星出席。现场,代表委员们畅谈感受。
“百闻不如一见,而实际体验的感受又不一样!”吕奕昊表示,从立案到审判的体验都非常流畅,大幅度提高当事人效率,切切实实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体验者姚荣辉表示:“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次沉浸式地多场景体验,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法院的庄严,体会到了人民法院为人民的深刻含义,希望智慧法院体验活动能够越办越精彩。”
“新、简、多、实、效!”董美娣则用五个字高度概括了她对此次体验的总体感受。在她看来,智慧法院建设采用了很多新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都用上去了”,并且简化了法院、当事人等的操作流程,通过多系统的整合,使得业务与技术结合得非常紧密,贴近了法院、当事人等各方的需求,实现效率与效果并举。
“上海法院系统经过10多年来的摸索改革,将信息化水平提升到如此境界,充分反映了法院的司法为民、司法公正。”刘建民表示,无论是审判执行、诉讼服务还是司法管理、服务社会,通过数字化赋能的方式,助推上海法院工作高质量的发展。
林晓镍表示: “建院四年以来,上海金融法院始终以‘专业化、国际化、智能化’世界一流金融法院为建设目标,坚持顶层设计、问题导向、系统集成,全面打造‘智源、智审、智管、智慧法庭’四位一体的数字化转型标杆、智能化赋能典范。”
据悉,在上海金融法院,已经有9项金融司法科技产品获得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登记。上海金融法院智慧法院成果将为服务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服务金融市场综合治理,服务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持续发力,以数字正义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
智慧法院建设
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公平正义
首届上海法院“智慧法院”体验活动,在一场场沉浸式的体验中落下了帷幕。回首五场活动,关于智慧法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代表、群众代表们聊得最多的还是:“高效”“便民”“高科技”这几个关键词。
在上海铁路运输法院(以下简称上铁法院),虚拟导诉员、语音意见信箱、“智慧舱”、诉讼材料流转中心“云”柜等让体验者们目不暇接,科技感十足的“e法庭”让“债权人们”云端相聚。
在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西虹桥(进口博览会)人民法庭,同步录音录像、语音识别转换的方式代替传统的书记员庭审记录,互联 法庭让处于不同空间的当事人、代理律师们“云端”汇聚一堂。
在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闵行法院),智慧舱、文书自助书写、“闵捷云”收发事务服务中心等智能“助手”,帮助当事人从立案到送达一手包揽,智慧执行打通权益保护“最后一公里”。
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徐汇法院),全市法院首台“诉状一体机”帮助当事人写诉状,“要素式立案”便捷当事人提交材料,提示要点。
在上海金融法院,智慧服务、智助立案、智源解纷、中小投资者保护舱、智云交接等智慧服务让诉讼维权更“智慧”。
对一位基层的代表来说,形式新颖,第一次感受到智慧法庭的高科技,使我一生难忘!
这是上海市人大代表、青浦垂姚村联合党总支书记、居委主任朱军芳体验西虹桥(进口博览会)人民法庭时朴实的留言。
未来,法官的数字思维度加强了,老百姓才会对智慧法院的适应度和获得感更强。有序高效发展智慧法院,要让法官觉得‘智慧法院’帮了我,让老百姓觉得‘智慧法院’方便了我。这样智慧法院建设才更具应用性!
这是上海市政协委员刘建民在上海金融法院留下的务实建议。
智慧法院体现了司法为民的精神,希望智慧法院向着智能法院继续进步!
这是上海市人大代表姚海嵩在上海闵行法院发出的期许。
智慧法院效率高、准确度高,能体现智慧、同时也能兼顾百姓市民实际需求!
这是上海市人大代表王承对上海徐汇法院诚恳的点赞。
智能化能够降低诉讼成本,使司法变得更加高效精准,具有可预见性。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研究生陈佳文在上铁法院留下的感慨。
整个过程,更是体验与思考的碰撞。有体验者提出,智慧法院建设要注意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建设过程要注重实用性。还有体验者感慨道,通过智慧法院建设,上海法院 上立案率达到了惊人94.59%,智慧法院面向的不仅是上海、全国,其使用覆盖面甚至走向了全世界,智慧法院的建设越来越国际化。
在首届上海法院“智慧法院”体验活动闭幕式上,曹红星表示,建设智慧法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举办智慧法院体验活动,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司法理念的需要,也是推动上海法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据悉,上海高院已经将“智慧法院”体验活动列入上海法院常态化文化建设项目,今后会在全市法院持续开展。曹红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智慧法院建设,积极拥抱现代科技,紧紧围绕群众诉讼和法官办案需要,发扬成绩,不断创新;积极拓展智慧法院体验活动项目,持续丰富体验内容,增加活动的科技性和创造性,在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数字正义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一次次的角色扮演,一场场的精心准备,让更多社会公众看到了智慧法院建设如何在便民、高效上发挥强大作用。闭幕不代表结束,上海法院智慧法院建设,仍然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努力奔跑着!
高院供稿部门:办公室、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中心、信访办公室)、信息管理处
文字:谢钱钱、郑倩
部分图片拍摄:陈伟
视频制作:上海联屏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