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失意回朝废立皇帝排除异己意图篡位的桓温晚年生涯

第三次北伐前燕的失败成为了桓温一生的转折点,此后终其一生,他再也没能组织起大规模的北伐,曾经年少收复中原的理想也随着后续一连串的政治斗争中失去,并且在晚年任意废立皇帝,清除异己,并最终在意图篡位的路上病重而死,成为后世史学家抨击他的一大污点。

在北伐兵败回撤到现在江苏淮安一带时候,桓温并不愿意为北伐失败负责,而是将战败的责任推给豫州刺史袁真,结果由于东晋朝廷不敢处置手握重兵的桓温,袁真不服,占据寿春发动叛变,并且联络前秦和前燕,。370年2月,在袁真死后,前燕派兵前来援助,结果在武丘,被桓温的部将竺瑶大败。同年八月,桓温围困寿春。次年,桓温部将击败了前秦派来的援兵,不久桓温也攻破寿春,俘虏袁真的儿子袁瑾。豫州落入桓温的势力范围。

现在很多人认为桓温发动北伐就是为了回朝夺取政权,特别是模仿西晋灭蜀之后回朝取代曹魏政权,以强大的军功来逼迫东晋皇帝行禅让之礼。在垃圾君看来,这是常见的从结果推导原因,我觉得桓温决定西征和北伐的时候,不一定就是为了篡位做准备。在东晋当时的环境下,改朝换代的条件其实并不成熟,外有强敌(前秦,前燕)环伺,淮河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尚未收复,其时刻面临着北方胡族政权的入侵,这时候一旦东晋朝廷因改朝换代引发严重内乱,东晋朝廷政权被颠覆是非常有可能的,那时候,桓温继承或者留给后辈的是一个残破或者有着亡国之忧的政权,这也不符合桓温自身的利益要求。

内部东晋的士族力量强大,东晋的皇族相对于以往的中央集权的朝廷比较弱小,加之其开国皇帝司马睿不属于西晋皇族的直系后裔(司马昭一系),因而其是依靠着北方南渡的王谢等家族,以及和南方本地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而桓温到底来说只是东晋庞大士族体系里的一员,其想要取而代之,肯定会遭到士族方面的强烈不满。想想司马氏取代曹魏,可是经过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并且经过高平陵事变,弑杀魏帝曹髦等动作,基本清除了司马氏政敌,过了三代人才最终取代曹魏称帝。而桓温只是这一代较为突出,想要夺取政权,任重道远。至于桓温往年的一系列动作,倒是真正在模仿魏晋前辈们的事迹。

在稳定的北方局势之后,桓温在371年带兵入朝,并且废黜了司马奕的皇位,改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史称简文帝,并且在朝中党同伐异,清除异己。首先是诛杀司马氏王族成员及其同党,接着是朝中的豪门望族,这次遭殃的是颍川庾氏,曾经和桓温有着不同政见的庾亮就是其家族成员,其主要成员基本上都被清除。不过对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桓温顾忌其家族的影响力太大,并且介于其家族领袖谢安和王坦之表示恭顺,因而木有找到株连。

晋简文帝即位不久,其进封桓温为丞相,不过桓温没有留在京师辅政,反而返回现白石,还镇姑孰,后来多次推辞入京。简文帝在担惊受怕中过了一年,就在372年病重去世,遗诏让桓温摄政,不过在王坦之的坚持下改为辅政,晋孝武帝即位之后,在次年二月带兵入朝,拜谒皇陵,不过随后其回到姑孰,病重,但是其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结果在谢安,王坦之的拖延下没有得逞,最终桓温在失望中去世。

桓温晚年大权在握,基本上市围绕着和中央政府周旋夺取权力展开,由于其掌握了荆州,豫州等地方的实权,并且其在第三次北伐中就已经是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基本上掌握了东晋政府的兵权,并且在朝中也安插了诸多势力,这已经和曹操以及司马懿司马昭的动作比较相似了,如果真的给桓温再多的时间,也许他真的有可能实现心中的那个皇帝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9年9月4日
下一篇 2019年9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