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正青春”衡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大环保格局

今天上午,“衡阳正青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就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衡阳市环保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晓利,市环保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蒋宏伟,市环保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鲁骥,市环保局副局长唐小平,先后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衡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成就进行介绍。

改革开放40年

衡阳市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蹒跚起步

曲折前行到茁壮成长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看得更重

40年来,衡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实步伐,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共管、环保综合监管、企业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2016年以来,市本级共投入、争取、筹集近80亿元,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项目、节能减排项目、新能源公交车和燃煤锅炉淘汰改造、黄标车淘汰补贴等新能源替代项目以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去年提出“倾力打造全国最美地级市”奋斗目标,出台了《衡阳市生态文明改革和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文件。

绿色发展道路走得更好

40年来,衡阳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十二五”以来,全市关停落后产能企业256家,关停年产9万吨及以下小煤矿40处,关停小火电59处。大力实施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和工业原地倍增计划,打造多个千亿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升级提质。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全市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38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6.6%,全市煤炭产量263万吨,负增长24.9%。全市天然气用气量2.47亿方、比上一年增长27%。全市万元GDP用水量由2015年的128.36方下降到2017年的99.4方,万元GDP能耗同比2015年下降1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6%。 同时,衡阳市注重规划环评引导,科学确定园区选址和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入园,全市建成11个各具特色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

污染治理力度抓得更紧

衡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为引领,以推进“一江四水”净水行动为重点,以环境治理战役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抓手,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市强力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以及省政府交办环境问题整改,2017年以来,处理各类群众信访投诉1700多起。加强了水口山、合江套、松江、大浦以及周边污染严重区域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推进企业退城入园、升级并转,关停、淘汰、搬迁涉污染企业173家,来雁新城、滨江新区现代化宜居城区初步成型,水口山、松江等地区区域环境状况旧貌换新颜,焕发蓬勃生机。

基础能力建设夯得更实

40年来,衡阳市大力加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全市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9座,污水处理能力81.5万吨/日,实现了县城以上和11个省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处理,建成垃圾填埋场9座、垃圾站402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机动车环保检测站25个,以及餐厨垃圾处置中心、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常宁市固废处置中心。

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市、县两级环境监察、监测站全部达到标准化能力建设要求,衡阳市环境监测站具有12大类190个项目监测资质。实施环境监测 络体系建设,全市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18座、水质自动监测站16座,全市109个重点监控企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392台(套),覆盖全市主要环境要素的监测体系初步建立。建成投运衡阳市“数字环保”平台一期工程,移动执法、在线监控、应急响应、数据共享等逐步实现信息化。

生态环境状况变得更优

今年1至11月份,衡阳市城区空气优良率达到86.1%(284天)。湘江干流水质平均值达到Ⅱ类标准。全市27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99.4%,其中24个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Ⅱ类水质标准;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

自然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856.3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2.12%。建立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4个;建立森林公园8个,湿地公园6个,地质公园3个。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24.5%增长到2017年的47.6%。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8年12月3日
下一篇 2018年12月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