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有时候胖得不明不白的,不然“喝水都会胖”的吐槽也不会这么流行。老鼠也是,美国犹他大学的一支科研团队对小鼠的myd88基因进行了突变,这个基因会影响一类免疫细胞的生长,研究人员本来只想干扰它们的免疫反应。
但却意外地发现,这些小鼠开始蹭蹭蹭地长肉,然后都胖成球了,且体重增加伴随着脂肪肝疾病、炎症性脂肪组织和胰岛素抵抗。这种新鲜事儿难以不引起好奇和注意,研究人员开始寻根究底、顺藤摸瓜,想让这群小鼠胖个明白。
因微,专注人体微生态健康管理,带你探索肠道微生物的健康奥秘。
赌一把,是不是肠道菌群!
按理来说,肥胖这事儿不归免疫系统管辖,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桥梁?那么既跟免疫系统联系紧密、又与肥胖关系密切的,首先就让人想到肠道菌群了。
于是研究人员给myd88基因突变的小鼠喂食大量的抗生素,这样做相当于消除了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它们真的不长胖了,这就坐实了小鼠胖是肠道菌群的锅。
肠道菌群可是个复杂又无边无际的话题,这就跟相亲对象告诉你“性格不合适”一样,其实等于没说,还得搞清楚问题具体出在了哪里才行。
到底是什么菌在捣鬼?
研究人员开始对比,正常的小鼠和myd88基因突变的小鼠,肠道菌群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结果发现,myd88基因突变的小鼠体内有一种菌明显下降,叫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a),而另一种细菌却明显增长,叫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如果按这个情况推测,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a)应该是减肥的菌,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应该是增肥的菌。
因微,专注人体微生态健康管理,带你探索肠道微生物的健康奥秘。
实验结果证明确实如此,当研究人员给那些myd88基因突变的胖小鼠注入梭状芽胞杆菌,它们竟然瘦下来了!无菌小鼠注入梭状芽胞杆菌后还会变得更瘦!而给小鼠注入脱硫弧菌,则会抑制这种减肥效果。
原来,梭状芽胞杆菌能降低一种叫做CD36的蛋白的表达,这会减少人体对长链脂肪酸的吸收。
免疫系统如何干预菌群?
那么免疫系统是如何让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生这种变化的呢?研究人员发现,myd88基因突变的小鼠,体内的一种免疫球蛋白IgA会减少。
IgA具有抗菌、抗毒、抗病毒作用,分为血清IgA和分泌型IgA,其中分泌型IgA广泛分布于乳汁、唾液以及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分泌液中。它能抑制微生物,减缓病毒繁殖,在我们身体里充当安全维稳角色。
一些IgA会密切观察肠道菌群的情况,并对一些肠道菌群发起攻击,以保持肠道菌群的稳定和平衡。
如果IgA水平下降,我们的肠道菌群就像失去了控制和管制一样,会出现一些“霸道”的菌群放肆生长,另一些菌群被“压迫”下降的情况。在myd88基因突变的小鼠体内,梭状芽胞杆菌就被脱硫弧菌打压下去了。
因微,专注人体微生态健康管理,带你探索肠道微生物的健康奥秘。
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它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也对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互相影响提出了新的认知,《科学》杂志对这项研究评价很高。
虽然目前只是小鼠研究,但对人类的启示是非常大的。我们的身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表面问题之下可能藏着我们想不到真相,肥胖原因是肠道菌群、源头却在免疫系统,这强调了胃肠道内免疫反应对于预防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有超过19亿人肥胖,并有罹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肝病等代谢紊乱疾病的风险。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a)调节脂肪吸收的发现意义重大,通过挖掘其治疗价值,可为解决肥胖问题带来新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再次表明:人体微生态如此重要,我们还需不断探索和研究,进一步了解肠道菌群的功能机制,从而帮助人类更好地与微生物健康和谐相处。
参考资料:
[1] Charisse Petersen et al., (2019), T cell–mediated regulation of the microbiota protects against obesity,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t9351
[2] Yuhao Wang et al., (2019), Immune control of the microbiota prevents obesity,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y2057
因微,专注人体微生态健康管理,带你探索肠道微生物的健康奥秘。因微品牌致力于以益生菌为载体,以肠道微生物基因检测数据为依据,面向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和周期性的微生态健康解决方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