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人烟稀少安静的环境里,王守仁沉下心来,刻苦钻研圣贤经典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人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立德、立言于一身,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王守仁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参加礼部会试,以优异的成绩进士及第,开始步入仕途。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被朝廷授兵部武选司主事。踌躇满志的王守仁仕途看好,前程无量,不料却因刚正直言而获刑。
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宦官刘瑾,专横擅权,把持朝政,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一人。王守仁仗义执言,上疏论救,刘瑾恼羞成怒,将王守仁廷杖四十,险些丧命。接着被贬至贵州龙场(现贵州修文县龙场镇)当驿丞。其父王华也受牵连被逐出京城,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刘瑾视王守仁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派人追杀王守仁。王守仁贬谪赴任途中,险象环生,他假装跳水自尽,躲过一劫,暗度陈仓,来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听取教诲。王华勉励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于是王守仁历经艰难险阻,来到贵州龙场。
龙场千岭万壑,山高林密,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在当时为尚未开化的荒蛮之地。逆境促人奋进,在这人烟稀少安静的环境里,王守仁沉下心来,刻苦钻研圣贤经典,反复品味领会,对儒家学说有了新的认识。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反思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天深夜,他突然豁然开朗,如梦方醒,顿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贤之道,源自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向外部的事物中求取道德是错误的。即“心外无物,心即理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守仁在龙场开馆讲学,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前来追随听讲者甚众。“时龙场犹穷荒不文,守仁日与诸生讲学不辍,书此教条以为训示”。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他在文中说:“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文章开篇谈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所谓的“立志”,首先要有志向,有志者事竟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曰:“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意思是立下志愿,树定志向。作为青年人首先要立志,有了志向,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
其次是,志当存高远,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即如果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人;如果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从古至今,凡成大事者,都有远大的志向。曹操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轻人更要“不坠青云之志”,要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兴盛、人民幸福联系起来,方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王守仁正是有了“龙场悟道”,以至后来在政界上取得不凡的业绩,官至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卒后,被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在学术上,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独创阳明学,为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本篇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