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黑科技的环保灯,如今成了博物馆的当家宝

第一眼看到这张图片,大家会有怎样的感觉?是不是觉得整张图片都被黑色所占据。

对,这是一张来自我国目前为止最大的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安太堡煤矿的动工兴建,工地中出现的大面积古代墓葬,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重视。

在这片开采区,一共清理出1800多座秦汉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达两万余件,可以说平朔汉墓群,是迄今为止我国已知的最大汉墓群。

在出土的文物中,不乏有许多时代精品,其中我们熟知的龟鹤博山炉、昭明镜、铜鸭熏炉、汉代玉婵、四神染炉、汉代古尺均出自这片古墓葬群。

彩绘铜雁鱼灯·西汉·朔州市马邑博物馆收藏

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件“铜雁鱼灯”也是来自于这片汉代古墓葬群。

说到这儿,有朋友一定会问,平朔这个地方为啥会有如此之多的汉代墓葬群?

说到平朔,它是指山西省朔州市的朔城区和平路区的简称,它的地理位置是位于古老的大同盆地的西南边缘,这个地方自古就是中原和塞外的接壤之地。

春秋以前,这片地区由少数民族北狄掌管,居住的人群以游牧民族为主。

战国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发生在这里,这次的军事变革,打得戎狄部落四散溃逃,赵国的版图也因此,覆盖到了整个山西的北部。

秦汉时期,统一北方草原的匈奴民族异军突起,在其势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他们开始蜂拥南下,来挑衅中原王朝的统治。

“马邑之伏”发生地

于是,秦汉时期的平朔便成了抗击匈奴的边防要塞。尤其是在西汉期间,著名的“马邑之伏”就发生在这里。

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样的军事阵地必然会有大量的军队涌入,于是为了保证军事供给,西汉统治者便在平朔一带,屯驻了大量的人口与军队。

因此,山西北部的朔州就成了重要的军事基地,所以在平朔地区能留下很多的古代墓葬,也就不足为奇了。

彩绘雁鱼青铜灯·西汉· 国家博物馆收藏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雁鱼铜灯,就是出土于平朔地区的汉代墓葬。

这件雁鱼铜灯由雁首颈、雁身、灯盘及灯罩四部分组合而成。表面施以彩绘,工匠们更是将大雁的雁翎和鱼的鱼鳞勾画的色彩斑斓,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这件雁鱼铜灯又被称为雁鱼釭(gāng)灯。这个釭灯指的是一种有烟管的灯具。

大家要知道,在汉朝点蜡烛是件奢侈的事情,那时的蜡烛短而粗,制作的原料是蜂蜡。因此,它产量不高、价格昂贵,能用起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平常人家,灯盘里放置的灯油一般多采用动物油脂和植物油。

虽然这种灯油不贵,平民百姓也可以使用,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烟气太大,污染严重。

雁鱼釭灯的设计却解决了这样的问题。首先,将膏脂溶入可转动的灯盘里,并将里面的灯芯点燃。

然后,灯烟会随着导烟管也就是大雁的脖子,利用虹吸原理吸入到带空腔的大雁身体里。

由于雁体内部盛有清水,清水的水温比起灯烟的温度要低,油烟废气被冷却后,溶于水中,利用水来净化油烟,这样的做法看似简单,但是确实非常有效。

这里,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件雁鱼釭灯在灯盘的设计上也是别出心裁。

雁鱼铜灯·西汉.·山西博物院收藏

覆钵状的灯盘上面有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灯盘附柄,另外在鱼腹部与灯盘相对处有圆形覆口,覆口与灯盘之间嵌插两块弧形翳板。

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使用者通过灯柄的转动来调整灯光的方向,也可以通过灯罩的开合来调节灯光的明暗,同时防止风大吹灭灯火。

雁鱼铜灯· 陕西省神木县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古人常用鸿雁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戍守在边关的将士们,常年与家人无法团聚,有的更是客死他乡,用这样的雁鱼铜灯作为自己的陪葬品,也代表了他们对家乡和亲人无限的怀念与眷恋。

可以说这种类型的釭灯,不仅构思巧妙,讲究艺术造型美,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造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汉代青铜灯具的佳作。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请您点击关注,每周两次为您分享各类民俗、文物知识。

不易,您的点赞、转发、评论,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文章部分图片来自 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