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山雷先生的疡科学术经验(上)
——重温《疡科纲要》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 魏治平
张山雷(1872?1934)先生,名寿颐,原籍嘉定,1920年后迁居浙江省兰溪县悬壶行医,并负责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教务十余年,为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强调判分阴阳 不为古说所囿
外疡判明阴阳,对于辨证施治至关重要。一般认为:热证为阳,寒证为阴,红肿焮起为阳,平塌坚硬为阴。先生不囿于此,而即定为阴证、阳证,尚据经络的部位、人体的向背、病因的虚实、病势的迟速、病形的深浅、肿势的缓急而分辨,绝不见证论证。
他力辟《外科证治全生集》以痈疽二字判分阴阳,高突红肿为痈属阳,坚硬不红为疽属阴之说。指出痈疽二字的本义,为“壅”及“止”之意,皆为气血壅闭、遏止不行之统称,决不可执此二字而妄为分别。在论述脑疽、背疽时说:其部位属太阳寒水之经,虽外形红肿焮发,而病者皆脉细、舌白,是阴证之确候,于法必当温经宣托,方免内陷,误投凉药,危证立见。又如在论述阳证有皮色不变者时说:疡发于肌表之里,去皮毛尚远,则内纵成脓,肤表必不改色,或肩背肌肤致密之处,及其人之色苍老者,发病虽浅,色亦不变,又何因其不红,而概谓之阳证。认为辨别外疡的阴阳,必须审察其人之气体虚实,病源深浅,而始有定论。望色辨脉,兼验舌苔,能从大处着想,则为阴为阳,属虚属实,辨之其易。否则若拘于局部的形色,则于病情病理两不当。这些论述对于临床如何辨别外疡的性质,具有指导意义。
2.细察外疡局部 详辨肿痛痒木
先生对于外疡局部的肿、痛、发痒、瘦楚、顽木等感觉均颇重视。认为肿的形势,各有不同;痛的源流,亦非一致。大率肿在皮肤之表,肌表之中,虽有大疡,尚多易治;若在筋骨之间,大节之界,起病甚微,亦多难疗。肿势无论深浅,以四周分明为顺;散漫不聚,而无畔岸为重。初起时,病浅者先肿后痛;病深者先痛后肿;若肿而不痛,上为风邪,下为湿邪及赘瘤;肿渐坚巨而渐痛,为内脓已成,则难期全散;肿常绵软而不甚痛者,为气血衰败之证;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者,其形虽巨,可冀其聚而不散,肿势散漫无处不痛,则为毒邪四散之象。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疮疡肉腐成脓,理无不痛,肿疡有形,以痛为顺。若内已成脓而竟不痛者,为疡之变症,如疔疮之走黄,如脑疽之内陷,觉痛则吉,不痛则凶。溃后脓泄毒去,其痛应减为吉。
反之,非手术不精,即脓流不畅,或外治之药不合机宜。实证为余毒尚炽,治当清理化毒;虚证则宜扶持补正。倘脑疽、背疽等毒症,腐未去,新未生,而忽然顽木不仁,则为内陷危象。外疡发痒,则不外风燥与湿热,如遇疔毒脓犹未成,肌里作痒,则是毒邪走散内陷之危象,如溃疡流脓已畅,肿势渐化而见微痒,则系气血流通、除旧布新之兆。疡患多度少痛,总是重证。先生认为其所以不痛者,皆因正气不能胜邪,无力相争之故,治之于早,其人体质犹强,温经宣络,合以滋养,亦多有效,若体质素虚,而复迁延日久,邪势既张,正气更惫,则必不治。顽木不痛之证亦然。疡患大证,如头面的庁毒,以及附筋着骨之阴证,若不痛痒,多致变端;即一般外疡,腐溃日久,流水不彻,痛痒俱忘,亦皆脂膏耗损,全愈无期。
3.擅于指下辨脓 深究脓液色质
肿疡有未酿脓?可否针决泄毒?在一般轻浅疮痈,关系不大。而对深部大疡,尤于胸腹胁肋等处,倘不及时确诊,则可酿成坏症,贻祸无穷。先生根据多年阅历,指出俗传指按而深凹者无脓,指按而即起者有脓,以及漫肿无垠,以湿纸贴之,有一处先干则其处有脓之谬;详述了辨脓之法:漫肿不束,按之皆坚,痛势未甚者,脓未成也;若按之己痛,以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最盛者,其中必己成脓,.但深在肉里,未便即动刀针,可围药束其四周,内服透达之剂,提脓外达,一、二日其肿较高,其脓较浅,再按之而指下已软,可动刀矣!若漫肿坚巨,以指端按之,四周坚硬,而中有软陷者,脓成而尚在浅处也;或肿势散开,延及盈尺,按之皆坚,而以两指距离一、二寸,彼此迭按,坚肿之下,隐隐软陷者,即深处已成脓也。若至漫肿欲起,皮肤绷急,甚至光亮,则不必手按,而已知其皮内皆软,脓必盈盆矣!
至于溃后脓的形质,宜稠不宜清;其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先生指出:质稠而清华朗润者,为气血充足,最是佳兆,若黄浊稠厚而色鲜明,为气火有余,初溃时脓本无多,而竟清彻如水,或浊膩晦黯,如黑豆汁,如污泥浆,或脓血不分,形色不纯者,都属气血虚衰之候,多有变幻。
(待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