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让全人类“陪葬”?我们的海洋 还能承受核废水吗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召开相关阁僚会议,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废水。

这一消息瞬间在全世界炸开了锅,相信这两天大家关心的都是这则消息。

日本政府计划,从2022年开始,往后的30年里,陆续将核废水排入海洋中,他们对外说道:这种分批排放污水的方式可以让大海有足够的自我调节时间,并且同时又称经过稀释的核废水也不会对海洋中的任何生物造成伤害。

与此同时呢,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表示他们会采用多核素去除装置对核废水进行过滤处理,将核废水稀释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辐射安全标准的七分之一。

可能吗?暂时不说是否能达到世卫组织规定的饮用水安全标准。

就拿东电来说,本来就是极度不靠谱的前科犯,他们的话根本就不能相信。

谎言连篇的东京电力公司

他们就曾在2018年时对外宣称,存储的核废水中只有氚超标,其他放射性元素都已被处理,直到被自己的媒体披露了之后,他们才承认碘129,钯99,炭14等其他放射性元素也都超标存在于这些核废水中。

那东电怎么就宣称其他放射性元素都已经被处理了呢?

并且同年,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内检测发现,每公斤的小鳍红娘鱼中,就含有358贝克勒尔的铯,放射性最高浓度达到每千克样本1880贝克勒尔,超标18倍。

这还是就在3年前的2018年,距离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的7年,如果没有媒体的揭穿,人们还真的以为这些核废水已经被处理的只剩下相对安全的氚了。

那么到日本计划开始排放的2022年,还有1年的时间,东电真的能将这些核废水做到无害化,做到将核废水处理至仅存有被稀释的氚之后排入大海吗?

显然不可能,虽然经过日本长期的处理,核废水中的锶、铯等60余种放射性物质浓度已经降至一定的标准值以内,但是氚和碳14这两种物质仍然存在,除了氚之外,放射性同位素碳-14,这种元素更容易被海洋生物吸收,如果在鱼体内,它浓度可达正常值的5万倍。

如果又被人类摄入,那么结果或如何呢?

东电对于核废水的检测是否真的如他们对外宣称的那样,首先就是一个问号,除此之外,如果真的如他们所说,届时经过稀释的核废水可以不对海洋生物造成任何伤害,那么又何来让大海有足够时间自我调节这么一个说辞呢?

这不就是,自相矛盾吗?

但是,大海真的还有时间自我调节吗?

撇开核废水这一事件,我们来看看在核废水将要排入海洋之前,我们的海洋怎么样了。

悲哀的大海

人类每年约有800万吨垃圾被倒入海洋中,有超过50种鱼类被发现正在食用这些垃圾,这些垃圾不仅仅只是影响海洋生物而已,一些塑料垃圾在风吹日晒下成为塑料废片进而变成塑料微粒,这些微粒在被海洋生物吸收之后,这些海洋生物又会成为我们餐盘上的食物,最终人类扔出去的垃圾,还是被人类自己吸收。

除了垃圾以外,全世界每年由于航运而泄漏到海洋中的石油污染物高达200万吨,而其他各种途径进入海洋的石油也有约400余万吨/年。

石油入海后,立即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形成沥青球等,海面上的油膜能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致使海洋中的氧气含量缺失,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海兽的皮毛或者海鸟羽毛被石油沾污后,又会失去保温、游泳或飞翔能力,石油污染物还会干扰海洋生物的摄食、繁殖和生长发育,改变鱼类的洄游路线。

而通常1升石油要完全氧化达到无害程度,又大约需要4×10 的五次方升的海水,全球已经有400多个被严重污染到鱼类根本无法生存的海域。

再加上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海洋酸化,那如果再加上将被排入大海的125万吨核污水,又会怎么样呢?

最可怕的,不是这些核废水被排入大海后,海鲜还能不能吃,而是已经承受了人类无数肆无忌惮地疯狂之后,大海还能再承受日本政府这一举动吗?

当然了,自然的自净能力,在百年千年或者更久之后,在没有人类继续对自然的祸害之后,它必然能够自我修复,但是人类能吗?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好了本期节目就到这,我们下期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21年4月9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