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从改变理念着手,借鉴大气环境治理“道路清扫车”模式,吸尘器的原理,清除对水质危害最大的水底淤泥表层沉降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实质问题必须要认真面对,除北方少部分地区外,沿海及长江沿岸地区,可以说是河 密布,水资源丰富,不是缺水,而是水污染问题严重,缺少的是洁净的水,尤其是一些大型湖泊,每年夏季深受蓝藻之害,形成有水不能用的困局,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怎么样治理好水环境污染问题,应该是改变治理理念的时候了。
(一)蓝藻生成的机理
水体蓝藻生成的污染物主要沉积在水底,一般水底淤泥都是按沉淀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层沉积的,早期的沉积物处于底层,底层淤泥因为沉淀已久,有机质大多数都已分解或固化,处于静止状态,不会对水质产生影响,对水质产生影响的是水底淤泥表层的半沉降泥浆,这些沉积在表层的稀泥浆大多数都是一些腐殖质和没有完全腐烂的动植物残骸,富含大量有机质,气温低时蛰伏与水底,到了夏季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这些蛰伏于水底表层的沉积物会加速腐烂、分解,向水体释放有机物质,并在风浪的作用下,会将所释放的有机物吹散在水体中,致使水体快速富营养化,随着水温升高生成水华,水华被吹向下风处集中,集聚多了,形成堆积,造成蓝藻爆发,这是所有水体蓝藻形成的基本机理。
蓝藻不是当今的产物,古已有之,过去每到夏天气温升高,爆发蓝藻湖区当地农民用稻草做成草绕子,两个人拉着长长的草绕子将蓝藻赶到一起,捞起来挑回去放粪窖里沤着做肥料。
只是现在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农村种地都用化学肥料,没有人来捞蓝藻了,蓝藻在天气变凉后会自动沉入水底,造成底泥腐殖质的蓄积,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以至形成恶性循环,逼的政府来做这个事,打捞蓝藻不能算是治理,是无奈之举。
(二)蓝藻治理久治不愈之痛
太湖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在水环境治理上也可以作为典型,因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可以不称之为巨大,甚至动用“引江济太”浩大的工程,来引江水稀释太湖。
2015年12月31日新浪财经以“太湖蓝藻治理8年:上千亿投入上万项目”的 道,由此可以看到太湖治理蓝藻的投入之巨。
据“中国水 ”2004年5月3日以题为“引江济太,解燃眉更需谋长远” 道称;“自2002年1月起正式开始实施的为期两年的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全面告捷。两年来,共引调长江水入太湖流域4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太湖的水量,使受益区河 水体基本被置换一遍”。该 道明确了引江水稀释太湖水质,改善太湖水环境为主要目的。
但据2018年6月26日搜狐 的 道;“太湖一天打捞蓝藻近3000吨”。2019年6月14日搜狐 以“连续六年,(绿色江南)带您到现场观测太湖蓝藻!”为题 道;2019年6月13日在太湖福禅寺监测点观测,“福禅寺旁,肆意生长的芦苇包裹着一片碧绿厚实的蓝藻,刺鼻的腥臭味令人作呕。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疏浚底泥,现场目测,就目前而言今年打捞蓝藻的难度总体高于去年”。周铁镇符渎港观测点形容:“该区域近岸湖面碧绿,水体腥臭味明显。就现场目测观察,区域内蓝藻爆发强度较去年有所加重,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做紧张打捞处理作业”。由此可见,“引江济太”工程启动17个年头后,太湖的蓝藻爆发趋势没降反升。
因为太湖水域2338平方公里,面积广大,入湖河道数量众多,出水口相对单一,进水口与出水口不能形成水流,大多数湖区水体处于稳定状态,水域面积大自然形成了污染物“蓄积池”的作用,河流洪水带入大量的污染物都长期集聚沉淀在水底,所以污染物越积越多,要想以“引江济太”工程来稀释湖水,改善湖水质量,是不现实的。
巢湖也于近年启动了引“江济巢工程”,巢湖面积800多平方公里,虽是比太湖面积小几倍,但巢湖本来就一个巢湖闸出水口,现在加上一个“引江济淮”的出水口,也就两个出水口,根本不能带动整个湖区内的水流循环。本人预测;将来“引江济巢”也会与“引江济太”工程一样;治理污染是难以见效的。
(三)活水工程只是权宜之计,不能算是治理,没有真正清除掉水体内污染物的情况下施行,会对下游水体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是从水利及通航需求的因素考虑,“引江济太”、“引江济巢”、以及“引江济某某”都会给流域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促进和增长,这是肯定的。
但是;如果是为了要“济”的水体污染治理的目的出发,这是不可取的,不论该手段对要“济”的水域本身水质改善的有效性如何,但要“济”的水域本身的污染源没有被清除,势必会将要“济”的水域内劣质水体排入下游,造成污染源的扩散,污染本身没有治理,只是通过人为的改变将上游优良的水加快流入污染水域内,利用稀释的原理来改善原有污染水体的水质,排出没有清除掉污染源的水体会损害下游的水质,这不能称之为是治理,这是甩锅给下游。
以长江为例;我国所有水系都是从上游的优良到越往下游水质越差,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陆地上有大量的生活与生产污染物以及农业农药化肥残留,一次洪水就会将这些污染物带入到各类水体中,上游在享受资源的同时,没有尽到保护资源的责任,像这种“引江济某某”的工程如果是从改善水质的目的出发,应该可以说这只能算是当地的应急措施,不能称之谓治理。
如果上游只知道占尽天时地利,都想利用优质水源,没有清除掉污染物的劣质水流向下游,污染水体一路向下,不但危害下游,最终;这些污染的水体会流向大海,给沿海岸线造成污染,沿海岸线的污染逐渐扩大,这样做最终是把海洋当做了水环境治理的垃圾场,一旦沿海岸线的污染超过了海洋的自洁能力,将会带来不可想象的生态后果,并会给子孙后代留下骂名。
(四)治病治根,必须要清除水体内的污染物才是治理的根本,大型水域污染的治理要从小型水域着手
大型水域的污染源应该很大程度是由众多小型水体贡献的,城市内河、景观水体与养殖鱼塘是重污染的水体,遇大雨洪水会自然将这些污染严重的水体与大型水域相串连,污染的水被洪水带入大型水域,造成污染物在大型水域内蓄积。
另外;景观水体大多数都种植了植物,由于植物缺乏吸收养分生长后被利用的循环,到了冬季植物枯败了,残留在水体内的根茎及秸秆,腐烂后的腐殖质会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更因为水体富营养化使植物疯长,会造成水体淤塞,形成恶性循环。
养殖鱼塘因投放饵料饲喂后留下的残渣以及养殖水产品的大量排泄物,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养殖户要改善养殖鱼塘的水质,只有通过抽取外部好的水源,排出鱼塘内劣质水体到公共水域,造成污染源扩散,所以,养殖鱼塘对公共水域的污染贡献是相当大的。
水体都是直接或间接串联的,一次大的洪水自然就会将小型水体的污染物汇入大型水域,处于流动状态河道除沉淀少量部分污染物外,没有沉淀的污染物会被水流带入下游,通过大型河道将污染物带入大型水库、湖泊,造成这些大型水域的污染物长期的沉积、集聚达到一定的量以后,水质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水环境的治理是个很简单的事,这也和家庭打扫卫生是一个道理,家庭打扫卫生必须要将角角落落都要打扫干净,而且不是一次性打扫干净就一劳永逸的。
水环境治理也是同理,对于污染严重的各类水体,都要有有效的清除污染物的手段,大型水域的水体污染治理应该从小型水域着手,各类污染严重的小型水体都要定期进行污染物清除,小型水体的水质全都改善了,流入大型水域的水质好了,大型水域的水质自然也会好起来,大型水域的水质好了,流入大海的水质一定会得到改善。
(五)水环境治理应改变理念,借鉴大气环境治理“道路清扫车”的模式,污染严重水体重点清除污染后,对各种水体施行常规保洁制度
根据前述“蓝藻生成的机理”,水体内对水质危害最大的是水底淤泥表层处于半沉降状态的稀泥,打捞这些表层稀泥浆对改善水质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环境治理应改变理念,借鉴大气环境治理的模式,道路扬尘对大气污染是很大贡献者,每个城市都有许多“道路清扫车”每天上路对道路进行清扫保洁,大气污染治理现在取得的成效,很大功劳要归功于“道路清扫车”,道路扬尘降下来了,大气的环境也好起来了,人们看到蓝天白云也成为了常态,应该说“道路清扫车的功不可没”。
(六)利用吸尘器原理,制作水下淤泥表层“污泥抽吸器”,清除对水质危害最大的淤泥表层稀泥浆
怎么样以最经济、简单、高效的方式清除这些淤泥表层稀泥浆,对改善水环境污染是重要的。
本人设计经“国家专利授权”的水下吸污器,就是借鉴“道路清扫车”的模式,“吸尘器”的原理,专门抽吸淤泥表层20mm至50mm厚的稀泥浆,该技术的抽污器由配套的专用作业船搭载操控,因其独特设计的结构,放置于水底不会陷入淤泥下,处于表层糊状淤泥的底层,与稍微板结的淤泥表层处于软接触状态,在作业船拖拽向前移动时可以随水底地形变化而起伏,使抽污器的抽吸口始终处于淤泥表层浆状淤泥位置,通过作业船缓慢行驶拖拽向前移动,将表层的淤泥自然向前赶到一起集中在抽污口处,通过装置上的高压抽污泵的抽吸,将对水质危害最大的表层底稀泥抽吸上来,清除掉水底淤泥表层富含腐殖质的表层稀泥,达到彻底改善水质的目的,高压抽污泵自带切割装置,可以切碎被抽吸上来的塑料袋等缠绕物,防止水泵堵塞。
(六);该技术治理水体污染的技术与成本优势
1;该技术对水环境治理是治本
该技术是根据水环境污染物的状态以及大型湖泊蓝藻生成的机理特性,借鉴“道路清扫车”的模式,利用“吸尘器”的原理,专门抽吸水底淤泥表层对水质危害最大的半沉降稀泥,这是真正的清除水体的污染源,并因其针对性强,直指水环境污染要害,是治本手段,并因其设计结构特点,适用各种水域,在对大型水域污染物清除的同时对小型水域污染物一并施工作业清除,做到水环境治理按各水系一盘棋,综合治理,达到水质的全面改善。
2;设备造价及治理成本优势
该技术设备造价(根据船造型复杂程度预测,约低于蓝藻打捞船20%至50%)与作业成本低,加上作业时不需要抽干作业区域污染严重的水,精准抽吸的是对水质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抽吸的量小,可大量降低治理成本,多重优势使其治理水环境污染的性价比高于现有所有治理手段。
3;不会形成污染源扩散,对水体不会产生副作用
因不需要抽干作业水域的水,不会形成污染扩散,因作业时船行缓慢,抽吸污泥时基本上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也因抽污装置与淤泥是软接触,完全是依靠吸力均匀地抽吸表层泥浆,对底泥不产生任何扰动,不会对水体生态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4;治理效果直观,抽吸上来的污泥可以废物再利用
抽吸上来的污泥通过检测其有机物及重金属的含量,可以直接计算每个船次所抽污的效果,抽上来的污泥排入船舱,待装满船舱后直接转运至就近所设的临时存放点,通过船载高压排污泵排出到污泥存放点,在存放点排出过程中加入泥浆固化剂,使水分快速渗出,压缩体积,缩小存放点的面积,在污泥干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在排水口通过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到公共水域。干化的底泥在对有害物处理后,可以作为农业与绿化的底肥或其它材料进行废物再利用。
5;其它综合优势
该技术理念的核心是真正的清除水底重点污染物,是真正的治本。能够有效提高治污的效费比,对于一些大型河流及重点水域可以采取像“道路清扫车”一样,分期、分段常年维护作业,能够真正的清除掉水体污染源,常保水质清洁的可持续性。
6:已通过功能试验达到理想效果
目前;该技术已通过实际功能性试验,水底抽污性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抽吸的污泥委托“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对抽取的样品进行了检测,所抽吸的稀泥原浆含水率89.4%,固体成分10.6%,含总有机质9.54%,每Kg泥浆含总磷1.05g,总氮1.89g,从表面看抽取上来的氮、磷含量不是很高,但要考虑的是,抽吸上来10.6%的固体物中大多数都是腐殖质物质,其中大多数是没有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骸,而氮、磷等有机物都是由这些腐殖质不断分解释放到水体的,其在水底存在就会继续分解释放有机质,消耗水体氧含量,可以确定,抽吸上来的这10.6%的固体物在水体中是对水质污染最大的贡献者,也是蓝藻爆发的罪魁祸首。
7;该技术的实施的经济性与治污的高效性
以上述检测 告结果为基础,以80吨中型作业船型为标准计算,因为80吨的船型一般宽于50米,深达1.5米以上的城市内河都可以作业,抽吸的泥浆按1.3的比重计算,80吨的船装载约60m3左右的泥浆,理论上每船次实际抽取的总有机质(60m3×10.06%固体物比例≈6.36m3固体物×0.954有机质≈6m3有机质×1.5比重≈9吨有机质)。
以上述检测 告结果为基础,以80吨中型作业船型为标准计算,因为80吨的船型一般宽于50米以上的城市内河都可以作业,抽吸的泥浆按1.3的比重计算,80吨的船装载约60m3左右的泥浆,理论上每船次实际抽取的总有机质(60m3×10.06%固体物比例=6.36m3固体物×0.954有机质=6m3×1.5比重=9吨有机质)。
抽污装置抽吸底污泥的厚度一般控制在20mm至50mm范围, 按最大抽吸厚度50mm计算,每立方米抽取20㎡的污泥,一个船次可以抽吸1200平方米的水域(约合1.8亩)。
80吨船型,可配5至6个抽污装置,每个装置的高压抽污泵理论效率约为每小时18个立方,以配备5个抽污装置计算,加上抽污装置收放等时间利用,一般一个小时内可以抽满一个船舱。加上向存放点转运来回和排出的时间约1.5个小时,总计2.5小时一个船次,按每个班次8小时计,每班作业3个船次共计清污3600㎡,约合5.4亩的水域,抽吸的总固体物约19m3左右,由抽吸的有机质可见该专利技术的清除水体污染物的能力是可观的。
抽污器配套作业船作业,只要能行船的水域都可以作业,不受季节限制,尤其是气温低时污染物都沉淀蛰伏于水下,这时候作业效果会更好。
对于像南水北调等一些新修建的河道,因大多数都已做过堤坡与河底衬砌保护,一般少有污染,但长年累月下去,也难免会有沉降物的存在,日积月累,也会造成底泥沉积污染,对这种水域的污染其它治污手段都不方便使用,而该专利技术可以像“道路清扫车”一样,可选择性的常年分期、分段配置作业船像“道路清扫车”一样作业,在清除污染的同时保持河道不被淤塞,该技术对河道不会造成任何破坏。
像水产养殖业属于社会必要的行业,养殖鱼塘因水质污染严重,建议养殖业施行许可证制度,对获取许可的养殖户,其鱼塘污染治理纳入到市政公益治理范围,有市政工程进行定期抽吸底泥的作业,以减低养殖户的保洁成本,保证对
污染源的遏制,避免养殖户鱼塘重污染的水对外排放。因作业船行驶缓慢,作业时不会对养殖的水产品造成干扰,可以为养殖户省去了要每年清塘的成本,由于抽吸泥浆的量属于可控性的,同时保持了鱼塘水底所必须的一定的底泥,有益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这样做养殖户获益,社会获益。
(七)现有水环境治理各种手段存在的弊端
1;河道筑坝抽干水后清淤的方式治理污染成本太高,也会因需排干作业水域的劣质水,形成污染源扩散
这种以两头筑坝,抽干河道内的水,然后用高压水枪将淤泥稀释,再以高压抽污泵将泥浆抽出,通过管道,输送到淤泥存放点的治理方式,形同于过去农村冬闲时期,将塘泥挑到田里做肥料是一个原理,其存在如下弊端。
第1点:这种河道两端筑坝,并要抽干河道的水的作业方式,要大量增加治污工作量提高治污成本。第2:需要抽干本身就污染严重的水,排放到其它水体内,会造成污染源的扩散。第3:这种方式是无选择性的将水底底泥全部抽出,在增加治污成本的同时,也破坏了水底内的生态。第4:一些大型水域及有通航需求的河道根本就没有条件选择抽干水这种清淤方式。
2; 绞吸式挖泥船治理水体污染大材小用,成本高昂且治污的效果有限
铰吸式挖泥船正常是用来清淤的,清淤一般是用于航道疏浚或有扩大存水量的需求,先要强调的是;清淤和治理污染是两个概念,治理污染是要怎样以最简单、最经济且高效的手段清除水底污染物。
绞吸式挖泥船高压抽吸泵前端有一大型铰刀,工作原理是将水底底泥铰起松动后,由高压抽吸泵将泥浆抽吸上来,这种方式适合清淤和航道疏浚,对于治理污染是高射炮打蚊子,是大材小用效果很小。其弊端一是:该船施工作业缺乏灵活性,造价高,效率低,治理污染成本高昂。 二是:因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水底表层泥浆是处于半沉降状态,该抽吸泵口处的铰刀在工作时高速旋转,产生的水浪会将对水质影响最大的底泥表层的半沉降稀泥浆搅动飘起散开,抽吸上来的反而是对水体不会形成危害的底泥,对水体产生危害的半沉降稀泥却抽不走,会做很多无用功。
这种方式治污成本高昂,性价比低。另外;对于建筑物密集的城市内河以及小型水体,铰吸式挖泥船无法作业。如果一些污染重且污染成分复杂水体必须要绞吸船作业,在清淤船作业后再通过我的技术进行常规的底稀泥清除保洁,治污效果会更佳。
(3);进口水下清淤机器人清除的大多数是固体污染物
最近获悉国内有进口荷兰“智能水下挖泥机器人”,根据材料分析,“该机器人”的清淤模式与“铰吸式清淤船”的清淤模式相仿,只是该机器人的抽吸口前段是采用的“扒吸式”替代“清淤船”的“铰吸式”,其优点是机器人在水下可以遥控作业,但其清除的主要是一些固体的污染物,相对于水底表层对水质危害最大的半沉降主要由腐殖质组成的稀泥浆,其清除的效果很微弱,如果在固体污染物严重的水域,通过这种机器人作业清除固体污染物后,再过段时间,让浮起的泥浆自然沉淀后,再通过我的专利技术对这些半沉降泥浆进行清除,治理污染会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4); 城市河道景观水体采取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水质的副作用
很多城市河道和景观水体利用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其实这些水域水质本身高度富营养化,植物因养分太充足会疯长,容易造成水体瘀塞,另外;由于植物缺乏吸收养分生长后被利用的循环,到了冬季植物枯败了,残留在水体内的根茎及秸秆,腐烂后的腐殖质会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第二年会更加旺盛的疯长,形成恶性循环。
(5);石墨烯治理黑臭水体技术成本太高不可能广泛应用
最近看到有利于石墨烯治理黑臭水体技术的 道,由于石墨烯材料是高大尚的材料,受限于其制备成本高昂,该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水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根本无法接受,只可能限制于研究室试验和小型重点水体的治理,不可能广泛应用于整体水环境污染的治理,难以推广。
(6;)打捞蓝藻的方式是治标不治本
蓝藻只有在夏季气候合适,气温升高时才会集中爆发,这是因为水温升高水底的污染物会加速分解,向水体释放有机养分,使水体快速形成富营养化,产生水华,但其水华爆发是整个水域浮散的,面积广大,只有在大风吹到下风处集中,形成蓝藻堆积时才能打捞。
什么(蓝藻车),(蓝藻打捞船),(蓝藻处理站),这些设施和设备造价昂贵,但一年也就在夏天高温天气蓝藻爆发时用那么很短的时间,这种方式就等于是人体发烧时用冷毛巾敷头降温,只能算是一种应急方式。现在政府在打捞蓝藻上花了大量的钱,根本就是无奈之举。
(八);该技术需要融入其它技术配套并不断完善本身技术
水环境治理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项技术能够全面解决的,各水域有各自不同的情况,要发挥该技术的优势,必须要得到其它技术的支撑,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效果。
1;水深浅、水底地形地貌以及底泥污染情况必须摸底探查设备的支持
对要作业的复杂大型水域,水的深浅以及水底地形地貌情况的探查必须要进行前期的探查摸底,对影响作业船作业的区域作出水底地形图,可以确保作业船安全作业,不会造成搁浅、碰撞等事故发生。
另外;对于底泥污染情况进行施工前调查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为施工作业做出抽吸深度的预测,精准把控抽污效果,提高治理的效率及降低治污的成本,这些都需要融入相关的探查设备,制造出小型高效的探测船配套。
2;对水底固体物污染占比大的水体只有在经过其它手段治理后,再利用该技术进行稀泥浆式的污染物最终清除,治污效果更佳,并可实施后期的常年定期保洁作业
对污染固体物占比大的水体,该技术是弱势,只有通过像智能挖泥机器人等其它手段治理后,以该技术作为后期稀泥浆清除,这就像清理固体垃圾一样,用铁锹铲过后,要用扫帚清扫才能弥补铁锹不能做到的细微之处。因为;清理固体污染物一般都是机械性作业,存在的弊端是在作业时会造成水流扰动,水底半沉降的底稀泥被水流搅起,这种作业不能清除稀泥浆,在这些手段治理过后,过段时间,让这些处于半沉降的泥浆自然沉淀后,再通过该技术进行抽吸,彻底清除这些对水质危害最大的,富含腐殖质有机物的稀泥浆,会对水质的改善起到更好的作用。
(九);该技术对水环境治理的可持续性以及市场化的前景
该技术投入工程性应用后,将会从作业船与装置的制造,到水上施工作业以及污泥的后处理再利用,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其市场价值前期高峰期是数以仟亿计,后期可以作为长期的水上保洁设备,因其直接清除的是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水底表层半沉降腐殖质泥浆,直达水污染的病灶,使水环境治理不再是难事,势必会影响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变革,使水环境保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人们会像看到蓝天白云一样,让看到绿水也会成为常态。
(十);寻求合作的动因
我是军工企业的一名已退休人员,住在巢湖边,巢湖每年要受蓝藻之害,蓝藻爆发的程度要看气候的好坏,但要治理大型湖泊的蓝藻,必须以整个流域水环境的治理这个宏观上来进行,我自信该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上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如果投入工程化应用,将会引起水环境治理手段上的变革,淘汰掉一些治理手段。
但深感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运作这个庞大的工程,再说这个技术是个全新的理念,肯定会与一些原有的治理理念形成冲突,没有一定的实力,很难得到行业的认同,所以;我想找到在水环境领域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企业来合作做这个事,并自信该技术的优势,能给合作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十一);具备全国性影响力的企业做起来有如下益处
1;因大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对于向市场推广技术占有绝对的优势,可以抵制住传统治理理念的抵触。
2;只有全国性影响力,具备实力的大型企业做起来,才能够很好的做好对专利技术保护的工作。
(十二);实施工程化应用的组织管理办法与措施
该技术投入工程化应用,公司实行轻资产化,公司由管理团队(负责整个公司的运营策划),技术团队(负责对技术的更新,负责对所要作业水域的前期水底地形地貌调查,提供污染治理参数以及治理后的效果检测),市场营销团队(前期主要负责水环境治理工程的承接,待形成相当市场效应后,同时负责设备的销售),法律团队(负责公司法律事务以及与营销团队共同维护知识产权保护)组成。
作业船配备两种定位系统,一种是作业船行驶轨迹定位,这样可以保证作业效率与精度,提高治污效率及降低治污成本。二是作业设备位置的卫星实时定位监控,可以在公司内实时监查到作业船施工作业位置,营销团队负责对市场技术侵权的查访,发现非公司定位位置的作业船属于技术侵权,由法律团队进行维权。
设备制造可以外包给造船企业,施工作业的工程抓大放小,由公司进行统一承接,前期公司自己运作治理几个示范工程,总结经验后,作业船产权归属公司,可以以租赁的形式与工程总体实行外包,待市场形成一定的规模后,采取会员制的形式,作业船销售给施工作业方,工程由公司统一承接后外包给租赁方,后期按年限回购。所以,公司必须要由强大的社会资源与资金实力,才能做好市场的运营以及对专利技术的保护,维护好技术市场不被侵害。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