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丝废水常用治理技术:
制丝污水的治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实现企业升级达标,各地建造了一些滞头废水治理设施,当时的设施投资少、规模小,实际运行效果好的并不多。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新世纪伊始,制丝业被环保部门列为限期整治的重点行业之一,各地又纷纷兴建治污设施,其投资和规模较以前已大为提高,治理技术也大有进步。由于自动缫缫丝废水的污染物浓度小于允许排放标准,多数丝厂将之直接排放,而重点将煮茧、滞头、腐化的超标废水进行集中治理。
(一)生化、物化结合处理
利用微生物进行消耗、降解,结合沉淀或气浮等物化手段进行水污分离,是高浓度有机污染废水治理的通用技术,也常用于制丝污水治理[1],生化、物化处理系统的组合形式有多种多样,*典型的工艺路线是:废水→加药沉淀池→组合生化池→二沉池(或气浮池)→清水排放。这类治理设施结构紧凑,运行稳定,便于管理和监控,但基建、设备投资大,运行电耗、药耗高,实际处理成本高。另外,治理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泥,处置不便,极易造成二次污染。
(二)生物氧化塘处理
对于大水量、低浓度超标废水,如对立缫缫丝废水而言,生化、物化治理方式难以适用。根据制丝企业往往地处乡村或城郊结合部的地理条件,采用生物氧化塘处理,治理效果则比较好。将高浓度废水经预处理后,与低浓度废水一起排入大面积的增氧池塘,污染物经细菌、藻类、水生动植物的快速消耗,自然降解,实现水质达标。生物氧化塘处理十分符合生态治理的理念,能适合制丝废水水量大的特点,将所有废水进行集中处理,且实际治理成本不高,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受气温、气象等自然因素制约多,治理效果容易起伏,不便于监控。
(三)高效生化处理
厌氧技术降解高浓度有机污水效率非常高,并且能消耗污泥,高效生化处理就是以厌氧消解为中心工艺,联合好氧活性污泥方法,针对制丝污染物中有机营养成分多、易降解的特性,将其彻底分解成甲烷、氨、二氧化碳和水,并通过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和集中曝气过程,实现水质脱氮。其基本处理路线是:
这种治理设施具有结构简单、投资和占地少、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无污泥排放的优点,目前较受治理单位欢迎。
以上三种治理工艺的主要优、缺点比较见下图。
污水治理宜因地制宜,同时应充分考虑排放标准。伴随着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制丝业也将进入这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实现污染物的无害化,变污染物为农业资源,减少农田的化肥使用量。从生态、环保的角度看,蚕丝业的未来可能不是“桑、蚕分离”,而是制丝工业与农业生产形成互利互惠的“共生”,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实现环境的净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