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过程中,当遇到缺陷后,会对声波传播的时间、能量及频率造成影响。因此根据超声波穿过混凝土后的变化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的得知混凝土的内部缺陷情况。
在超声法检测中,一般是将收发传感器沿一直径方向在同一截面上相对布置。声波存在两种传输通道:
- 从发射传感器出发,沿着钢管在钢管的轴向及圆周方向传播,*终到达接收传感器;
- 从发射传感器出发,穿过管壁后,通过内部混凝土传播,在到达混凝土的另外一边界后再通过管壁到达接受传感器;
这两种传输通道中,*种是我们不关心的,它并没有穿过管壁及内部混凝土。而第二种是我们要着重分析的。一般超声波在钢中的传播声速在5.8km/s左右。而在钢管混凝土中的混凝土都是强度较高的混凝土,其声速一般会在4km/s以上。在一般的钢管混凝土检测中,由于在钢管中传播的超声波要经过圆弧路径才能到达接收传感器,根据圆周率计算直线声速为3.6km/s(5.8/3.14×2)左右,因此在对正常钢管混凝土进行对测时,穿过混凝土的声波应先到达接收传感器。
受到测试原理的限制,超声波对测法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超声波法无法对混凝土内部的缺陷的位置、形态、大小进行准确的判断,只能得到“半定量”的检测结果。其次,无法区分是内部混凝土缺陷还是混凝土与管壁脱空造成的声波变化。再次,无法定量的知道混凝土与内壁脱空的具体尺寸。
超声波对测法无法区分混凝土内部缺陷、混凝土和管壁脱空缺陷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针对这种不确定性,加之混凝土的非韵质性特点,在测试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测试条件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首先,尽量保持传感器耦合状况和压紧力的一致;其次,为了保证测点位置的准确性,建议制作专用的传感器定位装置,以保证收发传感器间的测试距离和处于同一截面上。再次,在假设内部混凝土完好、并认为混凝土和钢管声速为已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在圆周方向上多点测试,寻找前述两种超声波传播途径同时到达的位置,并依据此时收发传感器间的夹角估算混凝土脱空距离。
随着钢管混凝土在我国各个领域应用的越来越普及,对其施工质量的检测要求会日益增多。综上所述,各种检测方法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为此,还需要广大测试人员和仪器厂家共同努力,争取早日从技术方法和检测设备上取得突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