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有机物中的氮是以氨基酸的形式存在于蛋白质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蛋白质被分解并产生氨氮,这个过程称为氨化作用。氨化作用是一种出现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异养过程。氨化作用所产生的氨被释放到环境中或被同化到微生物的组织中,释放到环境中的任何氨(NH3)都与铵(NH4+)建立如下平衡:NH4++ H2O NH3+ H3O+。氨与铵的比例随pH值而变化,在一定温度和离子强度下,氨(%)随水体pH的增高而明显增大。当pH值小于7时,几乎都以铵(NH4+)形式存在;pH值大于11时,则几乎都以氨(NH3)形式存在。氨和铵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有很大差异,铵基本无毒且能被浮游植物或水生植物直接利用,氨毒性很大且能直接使水生动物中毒。研究认为,水中有效氮浓度应保持在0.3 mg/L以上时,对繁殖藻类较有利,但不宜超过1mg/L。乔顺风(2005)研究表明,对一般养殖鱼类来说,水体中非离子氨(NH3)超过0.1 mg/L即应视为鱼类慢性中毒。
1、氨氮的危害 高浓度的氨氮加上高pH值会造成池塘中鱼类和甲壳动物的氨中毒。研究表明,由于NH3能溶于水,不带电荷,具有较强的脂溶性,几乎能迅速穿透所有细胞膜;NH3能直接损害养殖动物的鳃组织并渗入血液,降低其呼吸机能和血液载氧能力;NH3会抑抑制生物的排氨,使血液和组织中的NH3浓度升高,导致体内NH3积累而中毒,造成体内正常代谢减慢或停滞;NH3急性毒性主要表现在对中心神经元损害。 高浓度氨氮会影响养殖动物生理功能和酶活性,使其代谢失衡,生长受到抑制,抗病力下降,病原菌趁虚而入或潜伏病原被激活,导致疾病发生,严重时造成大量死亡。 ②人工施入氮肥。人工施肥可直接或间接增加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如施用氯化铵可直接增加养殖水体中的铵含量,如施入有机粪肥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而间接增加养殖水体中的铵含量。 ③养殖水体中有机污物的分解与藻类自溶。藻类细胞自溶与有机碎屑(残饵、粪便、动植物残体等)沉积物的氨化分解,使以颗粒状结合的有机氮以非离子氨的形式释放到水中。 3、养殖水体中氨氮的消耗 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利用是养殖水体中氨氮的主要消耗。水体中氨的消耗主要是被植物吸收,对藻类来说,光合使用的主要氮源是氨和硝酸盐,当两者同时存在时,先利用氨态氮,有些种类如裸藻只能吸收氨态氮。这是因为氨可以直接参与藻类的同化作用,而硝酸根必须先还原成氨后才能参与同化作用。 4、氨氮的降解方法 ②禁止施用含氮肥料。氨氮一旦过高,禁止施用含氮肥料如发酵粪肥、尿素、碳铵、氯化铵等,否则会使养殖水体氨氮更一步增加。 ③使用化学制剂络合、吸附降解氨氮。以快速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防止水产养殖动物产生应激。 ④使用微生态制剂吸收利用氨氮。 ⑤施用藻类或水生植物限制性营养盐,促进氨氮吸收利用。浮游植物与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氨氮时须其它微量元素如钙、镁等满足其需求。通常情况下,如氨氮含量过高可能其它微量元素成为其生长限制因子。当氨氮含量过高时,可全池泼洒“水灵灵+有机酸活水解毒液”或“水灵灵+草状素”或“水灵灵+中博钙”等以降解过高的氨氮。 ⑥降低水体pH值以降低非离子氨比例,减少氨氮的毒性。 ⑦使用杀菌消毒剂后要及时补充有益微生态制剂,以维护养殖水体正常的菌群。养殖水体全池泼洒杀菌剂后,病原菌得到了控制,但同时养殖水体中分解有机污物的有益菌也会被杀灭。为维护养殖水体氮循环畅通,使用杀菌剂后需及时补充“活力66”或“超能复合芽孢杆菌”,以促进养殖水体有机污物分解转化。 |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