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水源热泵中央空调选择的注意事项

高效节能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土壤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运用土壤与建筑物内部进行热量的交换,实现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转移的冷暖两用空调系统。夏季高温差的散热和冬季低温差的取热,使得地源热泵系统换热效率很高。因此在产生同样热量或冷量的时候,只需小功率的压缩机就可实现,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其耗电量仅为普通中央空调与锅炉系统的40%—60%。
环保清洁
舒适低噪 地源热泵系统,采用全空气系统,舒适性好。空调系统送风均匀,温度分布合理,气流速度小于0.3米/秒,无吹风感。噪音小,采取降噪措施后可小于40分贝。
一机多用 地源热泵可完全代替冷水机组+锅炉两种设备,解决了供暖制冷设备分开使用给用户带来的不便,同时其热回收功能可高效提供大量高品质的生活热水。
节省空间 没有中央机房、冷却塔、锅炉房和其它室外设备,省去了锅炉房,冷却塔及附属的煤场、渣场所占用的宝贵面积,产生附加经济效益,并改善了环境外部形象。室内系统是分散式的系统,故每个区域内的主风管道截面高度较小,不会像传统空调系统那样过多占用建筑内的吊顶空间,从而保证每层的使用空间。
运行灵活
安全可靠
每台机组可独立供冷或供热,个别机组故障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机组的运行工况稳定,几乎不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制热量也不会衰减,更无结霜除霜之虑。无储煤、储油罐等卫生及安全隐患。
寿命*长 空调设计寿命10年,燃气锅炉为8-10年;地源热泵机组运行工况稳定,其寿命为20年以上,它比所有各种空调系统和采暖设备的寿命都要长。
控制简单 根据用户要求设体积很小的终端控制器,中央控制仅需选择水路控制,除去了一般中央空调集中控制所有参量的复杂环节,从而降低控制成本。利于采用全系统可编程智能化远程中央计算机控制,具有随人流变化而自动调整地热泵制冷或供暖出力,实现节能*大化,运行费用*小化。还可设置显示和打印设备,可存储、分析各种采暖、制冷、维修等经济及技术数据,促进系统运行*优化。
低维护费 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员操控。地源热泵系统不设冷却塔、屋顶风机,压缩机工作稳定,不会出现传统设备中制冷剂压力过高或过低的现象,维护费用大大低于传统空调;
一套设备实现制冷、制热和生活热水,减少对主机设备的维护量。

 2.几种空调方案性能比较

项目 水地源热泵 VRV空调系统 冷水机组+
燃油锅炉
溴化锂冷热水机组
优劣势分析 初投资 初投资略高 初投资高 初投资相对较少 初投资颇高
运行费用 可比一般的中央空调节约40-60% 通过在不同负荷下调节室外机的输出功率及制冷剂流量来达到节能效果。 需要机组和设备两套机组,维护需要*人员 不需要用电,但是耗能比常规空调大30-40%,节电不节能。
设备结构 一机三用,一台机组就可以实现制冷、制热和生活热水 一套系统实现制冷和制热,但生活热水系统需另配 需要制冷和制热两套设备,能耗大 一机三用
维护管理 系统采用自控系统,系统简单,维护费用低 随着管道的加长,对管材材质、制造工艺、现场焊接等的要求也提高;渗漏等问题也增多。 锅炉房需设置安全装置,需请压力容器检测站每年进行检测,否则不准使用;冷却塔需定期清洗;维护费用高 水泵和冷却塔能耗大,机组冷量衰减快。维护和运行费用高。
节能 使用的是储存于地表的太阳能,只需要消耗少量的电能 直接通过冷媒进行冷热交换,***次载体,比较节能 通过水载体输送到客户末端,冷量/热量损失大 除非有废气、废热可利用,否则并不节能。
机房占地 当使用水-水机组时,需要小型机房,面积较小;使用水-空气吊装空调就不需要专门的机房 室外机可采用壁挂或立式放置,不需机房,但严重影响建筑外观 需要冷冻站和锅炉房;且冷却塔和储油设备也需要占地面积 对设备及机房的要求很高
使用寿命 寿命*长,可达38000小时及以上 一般为25000 小时左右 平均使用寿命约为
21000 小时
平均使用寿命约为
21000 小时
其他 没有室外机,不影响建筑物美观;无环境污染;需要建筑物周围有一定的空地或有湖泊、池塘、河流等水源可以利用 主机安装高度高于室内机时,回油不畅,会致使压缩机烧毁。机组不宜设置过密,否则通风不畅。有室外机,影响建筑物外部美观。 适应性强,污染环境,运行维护复杂锅炉房需要设置自动安全 警装置,启动时对电 的冲击很大 节电不节能,燃油(气)造成空气污染
特别适用的
范围
有一定的占地面积,或有湖泊、河流、池塘等水源,或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适用于对室外美观要求不高的地区,适用于建筑面积不大于4000平米的建筑。 比较适合于北方及对环保要求不高的地区 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或可以利用热电厂或其它废热的地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6年1月4日
下一篇 2016年1月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