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扎根农村污水处理 四大延伸方向直击难点

导读:随着我国农村人居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长,排水水质也日趋复杂。

PPP模式扎根农村污水处理 四大延伸方向直击难点   随着我国农村人居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长,排水水质也日趋复杂。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污水治理工程均已达到90%的覆盖率,但与此同时,农村污水治理发展却是“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由此导致的农村环境治理问题日益凸显,解决迫在眉睫。
   相较于城镇化污水治理工作,农村污水治理通常面临几大难题:首先,村镇居民分布不集中,污水收集难度大;其二,无基本污水收集管 ,建设成本投入大;再者,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导致污水排放量较不稳定;后,由于其他不确定因素,导致污水水质波动较大,治理难度加大。
 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特点探究
 农村污水处理行业政策背景
   2015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发布,要求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再一次使农村水环境治理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并且明确规定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015年4月,财政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对提高环境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推进13万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利用设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引入国家规划的层次,使得此类项目有更强的政策支持。
   2017年7月,财政部、住建部、农业部、环保部印发《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拟对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农村污水PPP项目运作路径
 项目运作方式
   根据发展现状,我国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一般为新建项目,此类项目通常采用DBOT的模式,即:
   (1)政府授权项目实施机构,通过法定程序选择有丰富污水处理行业运营经验社会资本或其联合体;
   (2)政府指定政府方出资代表,与选定的社会资本按各占一定比例的股权组建项目公司;
   (3)根据政府授权的项目实施机构与项目公司签署相关项目协议,授予项目公司PPP合作经营权,在合作期内负责本项目的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及移交等工作,并自行承担约定的责任和风险;
   (4)政府授权的项目实施机构根据《PPP项目协议》的规定以及相关的可用性和运维绩效考核标准,向项目公司支付污水处理服务费;
   (5)在合作期满后,项目公司将所有项目设施资产完好无偿移交给政府授权的项目实施机构或其指定机构。
 项目交易结构
   项目投融资结构: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2015〕51号)的相关规定,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及金融机构的相关要求,项目公司资本金低为项目总投资20%,其他资金可通过银行贷款、股东借款、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方式筹集。如项目实际总投资超过估算总投资额,超额部分的资金应由项目公司负责依法筹集。
   项目股权结构:按政府方与社会资本约定的注册资本出资比例,双方按实际约定的支付比例和支付方式确保资金按期到位。未经实施机构书面同意,项目公司不得减少其注册资本;因投资总额和生产经营规模等发生变化,确需减少的,在经实施机构同意并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可履行相关法定程序减少注册资本金,具体可根据项目情况设立锁定期。
   项目回 机制:目前,农村污水PPP项目在无法实现“使用者付费”的前提下,主要方向还是“政府付费”,根据财金[2014]156号文的要求,政府付费可按照项目的可用性、使用量和绩效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组合付费。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区别于城镇化污水治理的集中处理模式,通常呈点状分布,且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偏小,按污水处理量进行付费,可能导致污水处理单价过高,特别是政府对污水处理量进行保底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政府承担过多的付费,因此政府付费通常项目的可用性和绩效进行付费,使得测算后的污水处理单价处于合理水平,具体需根据不同项目属性及特点建立明确的回 机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侵权,请您立即联系本站处理,非常感谢!

(0)
上一篇 2017年10月25日
下一篇 2017年10月25日

相关推荐